• 65阅读
  • 0回复

油焖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29
第8版()
专栏:

油焖笋
黄裳
今天路过复兴西路一家果品商店,看见架上有玻璃听头的油焖笋,买了一罐。回来打开一看,油已凝结,笋已发白,味道变酸。不敢吃了,只好拿去调换。店里的服务员看了一下,嗅了一嗅,说果然不大好了。但按规定,没有膨听,还得算是“正品”,而正品是不能调换的,要我到徐汇区果品杂货公司去交涉。遵命前往,公司的负责同志请我坐下,用电话和商店联系之后,取出镊子,夹出一小块笋尖吃了,说,并没有变质,也没有膨听,当然还只能是“正品”。
我说,因为最近本市在大力宣传夏令饮食卫生,商店出售这样的货色,是值得考虑的,店里还放着一大批咧。听了这话,那位负责同志马上严肃起来,告诉我说,肠胃病是因为水质不良引起的,不是吃了油焖笋的缘故。同时还说,这笋是江西生产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烹制风格,不能用江南一带的标准来要求。酸与不酸、霉与不霉的矛盾怎么解决呢?他建议我到卫生防疫站去化验一下。
这建议自然是合理的,问了地址,我就又匆匆赶去。这时还没有上班,传达室的同志问我可有介绍信?我说没有。他说,私人要化验,收费8元。同时张开的手掌向我伸过来。这时,我的追求“真理”的决心终于动摇了,只能灰溜溜地从防疫站里退出。手里还捧着有江西特别风味的笋,踌躇了一分钟。我终于不敢相信公司负责同志的保证,虽然确实看到他把一只小笋尖送下肚去;也舍不得再花8块钱去追求真理,最后毅然下了决心,把这笋送到垃圾箱里去了。
我在回家的路上,默默地总结这次小小的经验。回顾事件的全过程,没有谁是应该加以指责的。我所接触的每一位同志,从售货员到区公司的负责人,到防疫站的同志,没有谁疾言厉色,都是笑嘻嘻地讲“道理”的。我也确实无法驳倒他们的许多“道理”。舌头长在各人身上,酸不酸也实在难于判定。要按科学办事么,那就要人民币8元。
想来想去,犯了错误的终于不能不是我自己。先不该买。常识又贫乏,不懂油焖笋还有各种不同的地方风格。既然贸然买下了,如果最后的措施提前在开听之后,立即执行,损失可能还要算较小的,不必再贴上车费、时间和口舌。结末,又不能忍痛照科学方法办事,坚持到底,于是最后只能一败涂地了。
这实在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过却反映了一点带普遍性的东西。上面的“总结”作得很不理想,过于消极了。这是我自己也很不满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