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阅读
  • 0回复

中国经济正在顺利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8-30
第7版()
专栏:外国人士看中国

中国经济正在顺利发展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8月9日一期刊登一篇座谈会纪要,出席座谈会的有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金森久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调查部部长竹内宏、国民经济研究协会会长竹中一雄和专修大学教授中村秀一郎。纪要的内容摘要如下:
金森:中国于1978年2月公布了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开始搞四个现代化。但经过实践,发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决定:进入1979年后,进行3年调整。
中国正在改变经济政策,即把历来采取的重、轻、农的重点政策倒过来,把优先顺序改为农、轻、重,以及抓能源和运输。
作为总的评价,有的人看重中国在当初计划中设置了调整时期一事,日本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失败了,但我并不这样认为。从实际成绩来看,中国经济正在顺利发展。
竹内:中国的经济思想已迅速从哲学转向具体事务。这一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金森:经济即使有计划,也需要经常调整,否则,就不会顺利发展。
中村:马克思也说,“在经常的不平衡中不断寻求平衡”。这是经济学的原理,所以,不断进行调整是无可非议的。
就技术问题来说,只从外国引进最高水平的技术,是行不通的。仍然需要适合中国国情的合适技术。
还有人指出,技术问题是人的问题,换言之也是教育的问题。就是说,中国的大学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应该更多地办广播大学、函授教育和夜大。有效地利用大学的设备和人的能力。同时,也有的说,要重视职业高中。听了这种意见后,使我感到,中国扎实迈向现代化的思想正渐渐扎下根。
竹中:经济政策不会直接地产生效果,而必须通过经济机制或者社会机制,从中表现出来。局限于历来老的自力更生的狭隘视野,不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的确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不看企业所具有的条件,不顾同经营资源的平衡,不管什么都一味引进最高水平的技术,那就不得不被迫立即进行反省。不过,如果政府和党今后一味强调中间技术正确,那就令人担心会出现完全不学习尖端技术的弊端。
金森:我认为,更多地采用大量吸收就业人口的技术的作法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只采用第二流的技术也行不通。还是需要两者兼而有之,从现在的中国来看,给人的印象是,思想过于摇摆,忽左忽右。
竹中:中国的社会组织、行政组织、或者政治组织,都是以适应以往的革命运动的形式形成的。人民公社、工厂和政府机关也都是党组织和行政组织的双重结构,最终是党委掌握大权。这种组织对于搞革命运动和政治运动,的确非常合适。但是,要推进经济现代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我认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只能摸索。如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原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最大的焦点。中国有10亿人口,这里面隐藏着大量的人才。如果能够建立起一种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才能的体制,那么,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但实际上这是不容易的。
竹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农业是一个无限的宝库。靠现在的技术水平,基本上可以养活中国的全部人口,如果农业能顺利地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养活15亿或者20亿人。由此看来,中国农业潜力很大。我认为,如果花费时间的话,农业现代化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