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因为分配了土地——记河南郾城大杨庄分地后的生产热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7-07
第2版()
专栏:

  因为分配了土地
——记河南郾城大杨庄分地后的生产热潮
穆青
“因为咱们有了地……”
河南郾城县的大杨庄,是一个三百多户的大村,今年五月初才分完土地,可是,六月中旬,当我从这里经过时,全村农民积极生产,人人劳动,已经呈现了一片新的景象。
那几天正是夏种最紧张的季节。由于天旱无雨,农民们都在挑水点种。该村西南面紧靠着土芦河,平常水势很大,现在很多地方都露出了沙底。每天早晨和傍晚,沿着这条浅河的两岸望过去,河里、田野上,到处都奔跑着挑水点种的人群。大杨庄所有的男女劳动力,几乎全部参加了这一艰巨的劳动。他们用水桶、用罐子甚至用脸盆从河里打出水来,一直送到很远的地里去,往往来回就有两三里路。有些地更远的就用大车拉着四五个水缸,一路小心地送过去,至少要一两个钟头才能来回一趟。而每一桶水仅仅能浇种六棵红薯,每人一天的最高纪录也不过点种三百棵左右。但是农民们并没有因此气馁,和旱象作战的情绪,始终饱满。特别是那些青年农民们,显得更加活跃。他们一面劳动,一面总是唱着嚷着。我曾经问过一个女青年团员:“你一天能挑几挑水?”她说:“裤腿一卷,一挑也不比男的少。”
在往年遇到这种旱天,农民们只有望着太阳叹气,或者早已几个村联合起来“下马子”求雨了,但今年却没有这些现象。很多农民说:这是因为咱们有了地,谁也不能让地耽误了。
“好多崭新的大车呀!”
大杨庄的早晨,是一天当中最热闹的时候。农民们一清早都吃了饭。有的牵牲口,有的从新盖的车棚里把大车推出来。忙碌一阵之后,便统统下地去了。如果这时候你站在寨门口,便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牲口和大车,满拉着粪土、农具、水缸、水桶等陆陆续续地从你的面前经过,你就会发现:“好多崭新的大车呀!”
牲口多,新车多,的确是大杨庄今年生产中的一个特点。据统计,全村现有六十四辆大车,其中有三十九辆,是农民们在分配土地当中或分配土地之后打造的新车。在同一时期内,牲口也增加了五分之二。过去没有牲口没有大车的贫农,现在或单独或与人合伙都买了牲口,买了大车。有些人是借钱买来的,他们说:“万物土里生,秋后就长出来了。”
互助搿犋、普遍全村
大杨庄生产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全村家家参加犋组,几乎没有一家不在组的。这种互助组全都是农民自动组织起来的,一组少则三四家,多则七八家,包括了农村中的各个阶层。这种组的内容主要是伙用牲口和大车。做活时只是轮流送饭,并不计工算账,基本上还是一种旧有的形式,其中有许多不等价交换的地方还需要改进和提高。虽然如此,但较分散干活仍然强得多。往年该村曾有这种互助形式,而且有常年不散伙的,但却没有今年这样普遍。原因是过去贫农有地有牲口的人不多,而今年却分了地,买了牲口,必需组织起来才能很好生产。我曾访问了一个贫农的搿犋组,这个组由六户农民组成,共有六个劳动力。分地之前这六户农民共有地六亩四,没有牲口更没有大车,很多人只有靠着扛活帮工吃饭。现在这六家一共分到了四十四亩多地,合伙买了一辆车和两匹牲口,还添了二十多件农具。他们现在生产得非常起劲。全村三百多户,一共组成了将近八十个互助组,每到早晨,你喊我,我叫你,一片相邀下地的声音,看来实在令人兴奋。
“咱们的木匠都快累死啦!”
大杨庄有一个铁匠,五个木匠,在分地前后简直忙得不可开交。铁匠张怀之往年由于生意不太好,总要到外面混几个月做点零活。今年完全不同了,炉火从来没有熄灭过一天,师徒三人从早打到晚,叮叮当当的声音也不曾间断过。过去一月两月才去赶回集买些原料,现在十天八天就得跑一回。直到现在,差不多每天还有人找他:“喂,老张给我打张锄吧!”
五个木匠从分地到现在,拼着命合伙打了三辆新大车。第四辆刚打成,累的再也做不下去了。主顾们常常去找他们,但常常订不上货。弄得没法,只好到临颍、许昌去买。不久以前郾城一带呈现旱象,记者看到木匠们正赶着做水桶,一天到晚被木片包围着,农民们想做些木掀、叉把,也不敢去麻烦他们。常听见有人说:“上外村去做吧,咱们的木匠都快累死啦。”
六户地主、劳动改造
大杨庄的六户地主,分配土地后,都参加了劳动生产,以便在劳动中改造成为新人。由于了解了政府的政策,又分得了和农民同样一份土地,他们已拿出了一些底产和浮财来发展生产。自分地至今,他们共买了三头牲口,两辆大车,添置了二三十件农具。地主杨又宸和杨化堂的儿子,过去都是小知识分子,从来不知道干活劳动,现在也和农民一样光着脊背在地里挑水拔草、压红薯。地主和地主家的妇女儿童们也都拾粪和下地干活。因他们都还肯干,因此,农民们也就愿意帮助他们,与他们互助变工。现在,六家地主全部参加了搿犋互助组,和中、贫农们在一起生产。
当我离开大杨庄的时候,天正阴沉着,农民们早已准备好农具种籽,等待着一场透雨。有些农家已开始学着做生产计划,年青人更期待着在生产劳动中争取入团。劳动发家、生产建国的思想,在这里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开始做到了全村无一闲人。
在记者离开大杨庄的路上,雨果然下起来了。我想,紧跟着这场雨之后,大杨庄的农民们,不知要怎样欢天喜地地拼命生产呢。
(新华社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