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流通渠道需要四通八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03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流通渠道需要四通八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江西省赣州地区,听到这样一件事:省里有关部门紧急电令赣州地区,扣住修水县途经赣州、销往广东省梅县的200担茶叶,理由是茶叶不准出省!修水县为什么要把茶叶卖给广东呢?原来当地商业部门收购茶叶每斤8角钱,而广东那边收购价却每斤4元,两个县经过协商,订了合同,修水县卖给梅县200担茶叶,梅县也卖给修水县一些短缺商品;余缺得到调剂,价格双方满意,便成交了。没想到此路不通。
在江西抚州地区,又听到一件事:资溪县为了鼓励农民多造林,规定了生产队每造50亩林,就允许自销一火车皮用小材小料加工的竹木制品。办法果然有效,今年造的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但是临到要兑现以上政策时,有关部门左挡右阻,为了申请这一火车皮竹木制品出县销售,竟要过十几道关,交五六道这个税那个费,花两三个月时间。
类似的事,还听到一些。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不少社队农副产品的商品量都有增加。江西省广昌县的事实很有说服力:1977年,全县多向国家交售粮食3,600多万斤;1978年,又多向国家交售粮食4,300多万斤;去年,多交售粮食5,600多万斤。粮食的商品量增加了。全县从田里、水下、山上搞来的小商品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当地的名产“通心白莲子”,三年时间产量从17万斤增加到35万斤,全部外销了。广昌县的同志说: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发展,今后应在商品流通上多做文章了。
如今,各地农村都在考虑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商品量定会大幅度增长,若没有通畅的商品流通渠道,将会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允许社队在完成国家收购计划前提下可以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鼓励社队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发展社队企业,号召农村社队走农工商结合的道路。这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何贯彻落实这些政策,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发展农村商业,开拓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是当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目前,农村社队虽然有了一点商业,但数量微乎其微,基本是些服务性行业,很多的农副产品都由国家委托供销社一家经营。绝大部分农副产品,都由供销社收购,而且收购价都基本上由供销社定。所有农村需要的工业产品,都由上级商业部门调拨分配,调给什么,下级商业部门就得接受什么,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农民只能根据当地国营商业部门规定的价格,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给本地的商业部门。因此修水县只能以8角一斤的价格把茶叶卖给本县供销社,不能以4元一斤的价格卖给兄弟县的国营商业部门。“此路不通”应变成“此路该通”,让社队有权处理自己的产品。
这样作会不会使国家收购计划落空?
什么是“国家收购计划”,国家只是对主要的农产品粮、棉、油实行统购政策,其它农副产品是议购性质。在实际执行中把议购变成了派购,又变成了“国家收购计划”。除国家统购部分以外,其它农副产品的价格,不应由一方强行规定,社队可以把自己的产品以更合适的价格卖给其他地方的商业部门或其他社队。在这种情况下,你这个县的农民因给的价钱太不合理,把东西卖给了另一个县,可能你这个县的收购计划完不成了,但那个县供销社却超额完成了计划,从全局看,还是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了收购计划。如果靠行政命令的强制手段,硬采取非经济手段去“完成”收购计划,只能损伤群众的积极性,造成越来越完不成收购计划的恶果。
供销合作社本来是农民自己组织起来,为自己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机构,它的任务是收购和推销本社队多余的农副产品,而把它从人民公社中独立出来后,它的性质变了,成了国家第二商业机构,考虑“国家”多了,考虑群众少了。基层供销社应当转变这种做法。如果还做不到,那就先允许农村多开流通渠道,生产队之间、公社之间,县与县、省与省之间可以直接进行商业往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不受任何限制。
目前,我国商业内部是“上下一条线,大家一锅饭”,上级商业部门对下级商业部门是行政领导关系,财政统一核算,商品统一调拨,盈利与亏损全国算大账,人人负责,人人无责。这种作法使国营商业变成了“官商”。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得对我国现行的商业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各级商业机构,都是以商品流通为手段的经济组织,它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沟通关系,办法是通过价格;各级商业机构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经营自主权的经济组织,中央商业机构和地方各级商业机构,仅仅是经济关系,没有隶属的行政关系,对上级商业机构下拨的商品,下级商业部门有选择的权利;地方各级商业机构的商业活动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这样改革的目的,在于把目前的只有一条纵的商品流通渠道,变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流通渠道,使商品流通更合理、更活、更通畅;在于通过商业的桥梁作用,把生产和消费更密切地结合起来,总之,在于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商业真正发挥“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作用。现在,有些地方已在改革商业体制、组织百家经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把经济搞活了起来。这种尝试应该继续下去,并有必要在较大范围内展开,为全面改革商业体制做好准备。
本报记者 田 流 张平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