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谦虚的“学生”——记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局长胡昭衡刻苦学业务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03
第3版()
专栏:

  谦虚的“学生”
  ——记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局长胡昭衡刻苦学业务的事迹
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胡昭衡同志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翻开笔记本,第一页上方写着:“中药课,第一课”,再下去就是密密麻麻记录着我国中药材的生产情况,全国各产区生产的、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各种药材的名称。重要的地方还划着符号。
这宛然是一个医科大学的学生听课所作的笔记。这个“学生”不是别人,正是办公室的主人胡昭衡同志。
1979年8月,卫生部副部长胡昭衡同志接到国务院的任命,兼任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局长职务。在第一次同总局全体职工见面的会上,他说:“组织决定让我来主持总局工作,我对自己的分析是六个字:外行、新兵、老头。我应当老老实实地从这一实际出发,向一切内行学习,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内行,成不了内行也要成为有实践经验的人。”
为了实践自己的决心和计划,胡昭衡同志决定在业余时间请老师给自己上业务课。他专门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打算先从中药材、中成药基础知识学起。他从药材公司的科研处、生产处、工业处分别聘请了曾玉昆、罗志维、吴希真三位有实践经验的业务干部作为自己的老师,定于每星期三晚上到他的办公室讲两至两个半小时的业务课。
第一次给这位头发斑白的老干部上课,曾玉昆等同志未免觉得有点拘谨,走进办公室的第一句话是:“局长,我给您汇报来了。”胡昭衡同志马上笑着纠正说:“不是什么汇报。你是老师,是来给我这个学生上课的。”局长谦虚好学、平易近人的态度,使“师生”之间很快缩短了距离,他们把局长看成自己的学生,努力尽着一个做老师的责任。上课是漫谈形式的。老师一边讲,胡昭衡同志象学生一样认真听,认真记,对弄不清的问题,还向老师提出来共同讨论。
一次,当老师讲完中药配伍课时,胡昭衡同志拿出一本药方剂书,翻到“石斛夜光丸”这一页,说:“这个处方我就没看懂,石斛是养阴生津药,为什么能治疗眼睛的毛病?请老师讲一讲。”有一个星期三,他外出开会,直到傍晚六点多才回到机关。秘书考虑到胡昭衡同志开一天会没休息,这几天又患感冒,劝他改别的时间上课。胡昭衡同志却说:“象我这样的年纪,学习业务要靠毅力,如果犹犹豫豫,放松下去,就很难坚持下去。”他照常7点钟上课。
胡昭衡同志经常出差,课堂教学只好暂停,但业务学习并未因此中断。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干什么,就学什么。在东北制药总厂,他用心学习磺胺药的知识;在华北制药厂,他就用心学习抗菌素的知识;在云南白药厂,他就用心学习有关三七、白药、诃子、儿茶的知识。就是在从昆明至北京的飞机上,胡昭衡同志还在继续钻研他从昆明买来的那本《滇南本草》,苦心辨记天麻的性状特点。每次出差回来,胡昭衡同志总要请老师补课。
从去年8月底到12月底的4个月时间里,胡昭衡较系统地学习了我国中药材的起源和发展、怎样使用中药、中药材的生产分布、中成药的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今年已开始学习化学原料药品的基础知识。
由于掌握了业务知识,平时订计划,批示文件,他不只满足于划圈,而是有自己的见解。不久前,总局送给他一份要求出国考察的报告。他根据我国药材生产的轻重缓急情况,重新作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出国考察计划。一些内行同志说,现在听胡昭衡同志的讲话,真不象是个才到医药卫生部门工作一年的干部。
胡昭衡同志没有满足现有的成绩,仍不断告诫自己:切忌不懂装懂,切忌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瞎指挥。他深刻地体会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光凭过去政治领导的经验不行,哪一级领导干部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任务。
本报记者 王 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