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王光千里调种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06
第5版()
专栏:

  王光千里调种羊
去年秋天,从西北黄土高原来到黄海之滨江苏东台县安家落户的一批良种奶山羊,现在只只长得膘肥体壮,最大的一头公羊有165斤重。这批奶山羊已产纯种小羊23只,种公羊和本地山羊交配后也产下了一百六十多头杂交小山羊。每当谈起这件事,人们都要称赞千里调羊的县外贸局副局长王光。
东台的山羊皮畅销国内外。由于长期近亲交配、幼龄交配,山羊品种退化,羊皮小了。过去羊身上能骑个小孩,现在却只有二、三十斤重。当地群众迫切要求改良羊种。一次,王光听说陕西富平县的奶山羊个体很大,母羊有40公斤,公羊有60公斤,最大的有一百多公斤,就决定和县多种经营管理局的干部韩栋一起去调种羊。
千里调种羊,是个苦差使。要把羊一只不少,一头不死地运回来,得费很大的劲。一般人都不愿意沾手。但王光可不一样。这位在革命战争年代当过运输队长、也干过仓库管理员的老干部,尽管现在年过半百,又当了领导,遇到困难的事、别人嫌弃的事,总是挺身而出。
王光、韩栋和两位社员千里迢迢赶到富平后,每天天一亮就骑车下乡,一个队一个队跑,一只羊一只羊挑,到晚上还要到存放地点查看羊子有没有吃饱喂足,一连四天,天天忙到深更半夜。
种羊运到车站,一时又没有车皮。王光就亲自动手打羊栏,照料羊群。白天,他们一趟一趟到附近农村运饲草,一次一次跨过铁道挑清水,饿了啃几口玉米饼充饥;累了倚在草堆上打个盹,整夜不离的守在羊栏边。每次喂食,王光总是端着料盆专门喂那些没吃饱的母羊。有一天半夜,车皮来了,他们马上赶羊上车,谁知车皮太小,容纳不下,只好又赶下来。这一折腾,羊群跑散了,王光他们东堵西截,好容易把羊赶回栏,一点数少了3只。大家不顾后半夜寒气袭人,分头寻找,直到天蒙蒙亮,在一块玉米地里找到那3只羊。
在富平车站守了四天四夜,羊只才装上车。这段时间,他们没有吃过一顿热饭,没有上床睡过一次觉,疲劳过度,饮食不佳,睡眠不足。王光的胃病又犯了,常常疼得直不起腰。大家劝他休息,他却全不放在心上。等社员押运种羊一上路,他又和老韩马不停蹄赶到南京,做接运的准备工作。
经过半个多月,王光他们四人终于带着69只奶山羊回到了东台。这次千里调羊,四个人都是第一次到陕西,却没有顾上逛一处名胜古迹,买一样土特产。他们身上带了几千元,也没有舍得随便花一分。在富平买了羊,没有雇人看;在车站等车皮,没有请人照料;到南京中转,也不找人看管。一路上都是自己想办法,找地方,自己动手照料,为国家省下了许多钱。到家一算,不仅种羊一只不少,而且每只羊的花费要比人家少二、三十元。而他们四个人都瘦了。大家赞扬这种实干精神,王光说:“越是困难的事,领导干部越是要带头去做,才知道其中的甘苦,才能真正和群众同甘共苦。”
本报通讯员 杨仪
本报记者 赵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