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常黎夫、邓以纯委员说 桑树坪煤矿强行验收投产,后果严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09
第3版()
专栏:

  常黎夫、邓以纯委员说
  桑树坪煤矿强行验收投产,后果严重
常黎夫委员说,陕西省桑树坪煤矿是煤炭部代国家投资,设计能力为年产原煤300万吨。从1970年动工建设到1979年底,投资总额是16,248万元。煤炭部强行验收投产,后果严重。
一期工程的平峒井,在工程质量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生产环节基本没有形成生产能力,于1977年匆忙宣告“竣工投产”。投产后,产量低,成本高,亏损严重。1979年仅出煤33.8万吨,为设计能力的37.56%,亏损达288万元,平均每吨煤亏损8.52元。
一期工程的斜井,继续采取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在基本不具备投产条件的情况下,于1979年11月,再次强行“验收投产”,又在经济上造成很大损失。首先是由于基建遗留的缺漏工程很多,生产系统各个环节没有形成生产能力,无法进行正常生产。其次是亏损严重。由于交付的工作面产量很低,而与之配套的动力、运输等系统都是300万吨生产能力的设备,形成大马拉小车,每吨煤的成本高达72元,比全省平均成本高出2.4倍,造成人力、物力的惊人浪费。据省煤炭局反映,斜井今年可出煤20万吨,亏损高达1,047万元,平均每吨煤吃国家补贴52.35元。这种严重的亏损状况,近三、四年之内根本无法扭转,这就给地方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严重妨碍“分灶吃饭”新财政体制的贯彻和巩固。
陕西省财政局、扭亏增盈办公室多次向有关领导部门作过反映,但都未得到解决。接着,《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广播电台、电视台不断地宣传报道了桑树坪煤矿所属斜井“胜利竣工投产”的消息,省财政局的一些同志又向《人民日报》写信,反映报道严重失实,国务院财政大检查工作组来陕检查时,省上又作过汇报,但都石沉大海,毫无结果。
邓以纯委员说,桑树坪煤矿,投产前没有很好同铁道部门和销售部门研究煤的外运和接纳问题,致使只有2万吨能力的贮煤场,却堆了5万多吨,结构负荷超载,造成运煤栈桥的破坏,井下生产也处于半停顿状态。陕南镇巴的庙沟平峒和陕北的南家嘴、亲家坪煤矿,投产后也因为运输等问题而被迫停产,给国家的人力、物力造成很大损失。因此,编制国民经济计划要严密细致,认真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