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外国舆论评述我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中国新时期开始的标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11
第6版()
专栏:

外国舆论评述我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中国新时期开始的标志
本报讯 连日来外国通讯社和报刊大量报道和评述我国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进行的情况,特别是华国锋总理的讲话。它们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大大发扬了民主,推进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新时期的开始。
远比历来都民主的讲坛
南通社报道说,中国人大这次会议的特点是,“它是在民主的气氛中进行的,提出社会的许多十分重大的问题”。
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在题为《过渡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开始显示威力》的报道中写道:“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目前一系列的改革中正发展成一个远比历来都民主的讲坛”。该报认为人大代表向政府部门负责人提出质询这“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它“表明政治上已经开始有了一种新的精神状态”。
日本《东京新闻》指出:这次人大会议“同以往的大会迥然不同,情况大变”,在代表们的发言中“批评和要求不断提出”,“并把国务院当局负责人召来,要求他们做出解释”,“这确实不是不管什么提案都以‘热烈鼓掌’来欢迎的时代了。”
合众国际社特别报道了4位人大代表向冶金工业部部长唐克就宝山钢铁厂提出质询的情况。它写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今天非常尖锐地批评了冶金工业部部长”,说这是“中国的议会试验运用它的威力”,“现在已给它以似乎在影响国家决策的方面起较积极作用的角色”。
将出现政治稳定的惊人的时代
外国报刊十分重视我国务院领导成员的变动和政府工作的改进。
《澳大利亚人报》认为,中国“已经相当自在地把领导权交给了一个精力旺盛的新班子”,有希望出现“政治稳定的很惊人的时代。”
据报道,美国的一些中国问题专家认为,中国这次的人事变动,“涉及中国领导从老一代向年轻一代巧妙的过渡”,“巩固”了中国“向讲求实际的那种社会主义前进的决定”。美国《纽约时报》也认为“这些新政策和人事更迭的意义之深远,不亚于中国共产党人1949年掌握政权以来的任何变革”。它说:“中国的改变并不是装点门面的”。
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对中国将把党政分开的措施发表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他说,中国解放以来“一直是实行权力集中化的”,“现在中国领导机关想通过分散权力来杜绝这种(官僚主义)弊害。”
稳步发展经济前景相当灿烂
我国继续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引起外国报刊的极大兴趣和关切。它们认为中国领导人确实是在实行稳步发展的政策,使他们的国家的经济和技术现代化。
《亚洲华尔街日报》说,五届人大会议“使中国保持政治上稳健、经济上稳步发展的长远政策”,“寻求合理的经济发展”,“放弃了不现实的目标,减慢了增长率”,“同外国的交流在扩大”,“所有这一切使许多人产生了希望,认为中国有了相当灿烂的前途”。
西德《总汇报》说,“中国人代会最重要的成果”,是“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知道只有用新的方法才能克服中国经济普遍停滞不前的状况”。虽然中国今后的“结局怎样,今天还没有人能肯定地作出回答”,“不过有一点现在就已经可以确定了,即可以预计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将会出现令人极感兴趣的发展。”
《爱尔兰时报》以《变化的中国》为题发表的社论认为,中国的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富有革命性”,“领导人对现代化中国的设想是异常明确的,然而,这种想象的概念的基础是现实主义和重实效的作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