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肯尼亚经济建设的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13
第7版()
专栏:

肯尼亚经济建设的成就
徐德文
被誉为东非“最工业化”的国家的肯尼亚,独立前和非洲其它国家一样,经济畸形发展,民族资本基本没有形成,经济命脉掌握在殖民国家手里。自1963年独立以来,肯尼亚工农业发展较快。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据统计,十余年来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平均在6%以上,最好的年份1977年高达8.6%。国内生产总值由1964年的35,200万肯镑(1肯镑约合2.5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91,300万肯镑,这在东非国家是不多见的。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濒临印度洋,是一个横跨赤道的国家。由于地势较高,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宜于发展农业。
此外,肯尼亚矿产资源也很丰富,还盛产各种野生动物,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的自然条件。
农业是肯尼亚“经济的支柱”。全国有9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肯尼亚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粮食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等。玉米是肯尼亚人民的主要粮食,各地都普遍种植,产量逐年提高,1965年玉米交售量为10万吨,1977年增加到42万吨。咖啡、茶、剑麻和除虫菊是肯尼亚供出口的主要经济作物。咖啡产量从1963年的36,000吨增加到1978年的84,300吨。茶叶是肯尼亚仅次于咖啡的第二大出口农产品。肯尼亚开始引种茶叶早在1903年,但大规模的发展还是独立后的事情。种茶面积由独立时的2万多公顷扩大到现在的7万多公顷。产量由1964年的2万吨增加到1979年的10万吨。剑麻1978年的产量达31,560吨。肯尼亚是世界除虫菊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60—70%,1978年产量已达到8,400吨。
目前,肯尼亚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70%,是肯尼亚外汇收入的第一来源。
肯尼亚政府对工业发展也很注意,强调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矿物,发展工业。肯尼亚工业发展速度较其它东非国家快。独立后的头10年,工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8.2%的速度递增。1976—1977年,由于咖啡出口收入大增,推动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年增长率达到12%。
目前,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已由10%提高到15.6%。
肯尼亚的工业以纺织、食品、皮革和饮料为主,也有造纸、化工、机修、轧钢等部门;制造业近年发展较快,兴建了轮胎、炼油和水泥等大型企业。绝大部分工厂分布在内罗毕和蒙巴萨。
肯尼亚旅游事业很发达。政府专门设立了旅游和野生动物部,领导并规划国家的旅游事业,保护、管理野生动物。肯尼亚已成为东非的旅游中心,1978年游客达40多万人,较独立前增加了6倍。现在肯尼亚旅游业收入占外汇总收入的20%左右,成为国家外汇收入的第二来源。
肯尼亚在独立后的短短17年中,经济能如此快地发展,主要原因是政局比较稳定,没有发生过大的社会动乱。政府在土地问题上采取了稳健的政策,通过购买的方式收回欧洲人占有的“白人高地”,然后把它分售给非洲人,或用来安置无地农民。按传统属于村社共有的土地的所有权则分配给耕种土地的农民。此外,政府还通过发放农业贷款、提高农产品价格、推广技术、兴修水利、扩大耕地等办法促进农业生产。
肯尼亚经济发展较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注意扶植民族资本的发展。
在这方面肯尼亚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由政府接管或创办企业;二是由政府经营的公司与外资合营,或在外资公司中入股,逐步扩大股份权,但不采取国有化政策;三是政府通过贷款和入股等方式,鼓励私人民族资本包括合作社资本的发展。
另外,肯尼亚政府还利用外资和外援来发展经济。外资主要从事制造业,在大农牧场、银行、旅游和商业方面也有大量投资。外援在肯尼亚历年发展计划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肯尼亚的经济也出现了困难。由于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和石油价格的上涨,加上遭到旱灾,农业歉收,咖啡等出口收入下降,造成外贸赤字达到2亿多肯镑,国内粮食缺乏和市场物价上涨。
现在,肯尼亚政府除寻求外援外,主要是靠实现第4个“五年发展计划”(1979—1983年)来改变经济困难状况。最近肯尼亚总统丹尼尔·阿拉普·莫伊号召肯尼亚人民努力工作,团结起来,为克服目前的经济困难和实现经济繁荣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