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一代楷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16
第8版()
专栏:

一代楷模
刘忠信
在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5位副委员长和5位副总理因为年事已高,一起辞去了他们担负的国家和政府的领导职务,让年富力强的人上来,接替重任,态度都是那样的恳切。这些久经考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以个人的得失为念,而以人民的事业为重,不计较自己的名誉地位,而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种精神,这等胸怀,真是可钦可敬!
人老雄心在,固然是很可嘉的;但年岁不饶人,也是自然规律。心有余而力不足,仍然强欲居职,在其位而不能真正谋其政,就有可能误国误事。有自知之明的人深知此理,因此善于自处。唐朝有个李靖,立了赫赫战功,出将入相。当他六十四岁那年,患了“足疾”,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又有病,不能继续担负重任了,就“以足疾上表乞骸骨,言甚恳至”。李世民见表,深为感慨,说:“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乃下优诏,准予辞职,加授特进,在第摄养,赐物千段,赏马两匹,禄赐依给。后来,还送给李靖灵寿杖,“助足疾也”。
唐太宗称李靖为“一代楷模”,这不难理解,在那个时代,一是由于制度决定了,终身制,世袭制;二是阶级的局限,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人之求也,象李靖那样“能知止足者”,确实很难得。
今天,堪称“一代楷模”的已不再是一个两个了,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所致。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号称共产党员的人都能象十位老同志一样具有高风亮节。现在不是还有一些年老力衰的干部对主动让位想不通吗?他们之所以不能识达大体,恐怕是一个“权”字放不下,“富贵”二字迷住了心窍。在这一点上,他们确实还不如那位唐朝的李靖。中国封建思想影响之厉害,由此也可见一斑。
当然,希望老将以国家和人民为重,能知“进退”,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措施。要求辞去副委员长职务的蔡畅同志说得好:“人老了,就要主动让位,这应该成为一个制度……”改革干部制度,破除领导干部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为革命事业后继有人铺平道路,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在封建时代是不可能的。不过,那位有远谋的李世民还是比较聪明,他对李靖的辞退,不单在口头上予以嘉奖,而且在实际上采取了措施,使其“无后顾之忧”。对于我们那些为人民立了大功的老干部也理应作出妥善安排,使其离职之后,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上都不致受到歧视;对于一般的老同志,也应当予以妥善安置。这样,一代“楷模”之风将不难兴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