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上海列席代表狄景襄 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17
第3版()
专栏:

上海列席代表狄景襄
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问题
狄景襄列席代表说:华主席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制定长远规划的主要出发点,这是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生产目的不明确,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只有生产指标,很少考虑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科学安排。一讲要改善人民生活,就认为是“修正主义”、“福利主义”,就是“走资派”。而且生产计划也只是围绕钢铁工业来制定,没有把人民生活改善的指标同时考虑进去,搞好综合平衡。因此,积累率一直很高,人民生活不仅改善不大,而且欠帐很多。在我们上海,居民住房十分紧张。这几年新建房子的数量是全国大中城市倒数第一位。此外,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公用设施缺口大、市区臃肿等等,人民群众意见很大。造成这种状况,除了历史的原因以外,有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文革”十年,上海非生产性建设投资额占全市总投资的比重,由“文革”前的22.8%,下降到11.1%,“四五”时期只有9.1%。此外,还有我们认识上和工作上的原因,相当长时间内,重生产,轻生活,片面强调在上海搞建设项目投资省,见效快,中央不少部也都要在上海上项目。实际上,所谓“投资省”就是吃掉了城市建设费,所谓“见效快”就是不搞市政设施配套。造成上海“骨头”与“肉”严重失调。华主席说要实行中央地方两级财政,王丙乾同志说,从今年起,除广东、福建两省外,都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制度,实际上对上海并未实行,以致上海财力不足,至今仍然不能开始较快地有步骤地解决这些问题。华主席关于改善人民生活的讲话,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只有使人民生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大家才感到干四化有奔头。希望中央能给上海较大的财权和机动性,资金不要卡得太死,这样才能逐步解决上海城市建设的欠帐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