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科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18
第2版()
专栏:

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科学
河北省科委 许铁城
我在河北从事农业科学组织管理工作已有25年,读了《人民日报》7月17日《农业增产靠科学》的社论,很有感触。社论指出,“长期以来‘有权的人不懂行,懂行的人没有权’的局面必须改变。如果让甘当外行的人继续领导下去,我们的农业是没有希望的。”社论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现在讲一讲亲身经历和一些意见。
痛 心 的 回 忆
“文化大革命”前,河北省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周围兄弟省市中,还不算落后。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省革委会成立不久,一位主要负责人就讲什么“开天辟地几千年,没有科学也种田”。此后,砍光了全省所有的农业科研院、所,连设在农村的试验站也不留一个,把全部农业科研人员都赶到了农村去劳动。
在十年动乱中,河北省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没有任何农业科研机构的省份,科学技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步,代之兴起的是:学大寨不变样,一步一个脚印;“开门办科学”;“工农兵是主力军”;还有江青在宁晋县米家庄搞的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生产试点。这一系列做法,把科学否定了,把专家勾销了,把思想搞乱了。河北省农业缺水,为了求得有个正确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政策,许多在河北平原工作的省内外水利、水工、水文地质、土壤化学、农业地理等方面的专家,一再建议:一要充分利用地上水,把每年入海的几十亿水拦蓄一部分;二要先用浅层地下水,它开采容易,补给方便,投资少;三要少用或不用深层水,它开采困难,补给更困难,投资也多;四要注意机井合理布局,不要集中开采,避免地下水发展成漏斗。但是当时的领导人却不采纳这些意见,反而说:“河北省没有地下水漏斗,漏斗是知识分子们造的,他们谁和孙悟空一样钻到地底下看过?我就不相信把水都给漏到美国去!讲漏斗、讲浅层、讲拦蓄,其实质是反对打深井,是反省委。”这么一讲,某地委便在四级干部会上当“圣旨”传达,某地委就让自己的报纸发文章批“漏斗”。在1975年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全省水科研这个领域一片白色恐怖,曾经提过意见的省内外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些人被点名批判,一些人的学术观点被点名批判。结果,许多社队不计经济成本,盲目打深井。吴桥县杨家寺公社,境内有两条大河,地上水比较丰富,浅层地下水又好,根本用不着深层水。上边为了搞深中浅结合的形式主义,也逼着打深井6眼,把社队多年积累的十几万元公积金白白浪费掉。许多社员批评说:“远看是个坟,近看是个锅,掀起锅一看,底下扣着3万多(一般打一口深井需3.3万元)。”
在这种粗暴破坏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情况下,河北省的机井越打越深,机泵越换越大,群众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地下水的漏斗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水位下降越来越深;一些漏斗区地面也在下沉。据不完全统计:从1973年至1978年6年间,新打机井48.8万眼,其中废井达22.8万眼,占新打机井的46.7%。投资23亿元,废井损失10.7亿元,占总投资的46.5%。1978年全省新打机井69,543眼,而当年报废机井竟达61,569眼。打井费国家给点补助,而大部分是农民自己拿。开采地下水又没有任何技术政策规定,长期光开采不补给,总认为地下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加之机井布局不合理,所以,没有漏斗的地方有了漏斗,小漏斗变大漏斗。如沧州漏斗1974年仅80平方公里,水位埋深10米左右,到1980年5月,漏斗面积已达7,050平方公里,中心水位埋深达78米,地面下沉144毫米。市民吃水无保证(两个水场已停一个),现有工业难维持(已有4个工厂国家停止供水),新上工业因无水源而上不去。
“文化大革命”前,河北省棉花黄枯萎病很少。“文化大革命”中跃升上来的一个领导人,原本不懂科学,又执意不听科研人员再三提的意见,硬要从南方引进一千多万斤有黄枯萎病的棉种,结果使棉花黄枯萎病遍及全省,至今束手无策,给棉花生产带来极大的灾难和损失。
1974年12月27日,省革委农办党委派人向我们这些搞科学组织管理工作的人讲,农办党委让转告:“科学研究不要干扰生产,科学研究不要左右生产,科学研究不要指挥生产”;“科研要为省委的政治服务,省委向中央要深井补助费,你们搞科研的就不要再说浅井还可以打了。”从这些话看,似乎科学是一个怪物,是发展生产的绊脚石,只有排斥了科学,取消了科学,生产才能搞上去!
令 人 焦 急 的 现 实
粉碎“四人帮”三年多了,全国科学大会已过去两年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已开过一年有余,而河北省科学技术工作中许多实质性问题很少得到解决。全省科研机构的领导班子基本上没有调整,尽管提起了几个技术人员,但都是副职,实际作主的还是不懂行的人;农业科研工作中对极左路线未进行批判,肃清流毒;大量科研任务还是沿袭“四人帮”那时的作法,由生产队去搞,大批项目打粘糊仗,其中有的历时8年而毫无结果;科研人员中的冤假错案,还有一批至今未得落实,特别是几起重大冤假错案,仍被顶着不办;科研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科研的前后方至今未协调好,科研人员自己跑后勤的局面依然如故,大批行政辅助人员并不为科研服务,还是卡东卡西;必不可少的科研制度和程序至今未建立起来,即使有些章法,也是一纸空文。总之,科研中的无政府状态还相当严重,许多领导机关对农业科学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既不下去了解情况,更不解决任何实质问题。
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几年内主要靠政策、靠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但目前有相当多的领导者,对科学一不懂、二不学、三不用,可是手中有权,他不点头,你什么都不能干;而他要干的不符合科学的事,你劝阻他,他也不听。今年河北省夏粮减产,气候不好是原因之一,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也还是一个原因。今年1月,已是大地封冰日夜不消,有关领导机关还在号召进行冬灌,致使大批冬小麦冻死在坚冰之中。而这一条减产的原因,是应当避免也完全可以避免的。有些社队坚持不在这时浇水,麦苗死的少,减产幅度就小。又如年年春季抗旱,滴水贵如油,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按理讲,应当接受历史教训,变得聪明些,于头年汛期蓄点水,存于坑塘,放于水库,灌(渗)于地下,以备来春所用,做到遇旱有水。可是有些领导人,不但不采纳这些出之内行人的忠言,反而责骂抓地上水是反对省委的治水方针,搞回灌补给地下水源是两倒手。每年春天抗旱时,报上连篇累牍“男女老少齐动员,盆盆罐罐齐上阵,大打机井,狠抓配套”。折腾一个春天又一个春天,常因无水而减产。讲到这里,我想起列宁在《论统一的经济计划》一文中说过的一段话:“随随便便地纠正数百个优秀专家的工作,用一些庸俗的笑话来回避问题,以自己有权‘不予批准’自傲,——难道这不是可耻的行为吗?”遗憾的是,列宁批判的现象现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的是。
殷 切 的 希 望
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正在逐步落实,我国农村出现了喜人的兴旺景象。在这种形势下,要想发展生产,必须重视科学。为此,建议如下:
(一)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切切实实地解决不重视科学、不依靠科学的思想和作风,再也不能把“科学种田”当口头禅来念了,重要的是见诸行动。
(二)坚决按照全国科学大会的要求,调整那些应该调整的农业科研机关的领导班子,一定要把懂行的人选拔上来当领导,调换既不懂行又不热心党的事业的领导人。
(三)彻底改善农业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重要的是首先有一批懂行的人来做这门工作,多少年来,人们普遍深切地感到,科学技术要上去,需要有作为的科学家,也需要有战略眼光的有才干的组织家,二者缺一不可。就河北省而言,目前农业科学的组织管理,不仅是初步的,在某种程度上讲,还徒有虚名,因此农业科研中的各自为政,重复作业,力量分散,条件分散,成果不能及时推广,科学技术还形不成生产力等现象,依然严重存在。
(四)坚决改变按行政区不按自然区划设科研机构的作法。这个问题已拖了多年,人力物力的浪费,科研任务的重复,成果出的慢,都在于此。有不少研究所长期有名无实,有些研究所根本形不成试验能力,而却向上级领导机关要条件,要基建,要编制,唯独年年不交试验报告。这样继续下去,怎么得了!
(五)对各高校和科研所的设备要进行一次普查,有计划、有步骤地增添科研仪器。没有必不可少的仪器,便没有办法进行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杜绝那种借口“四人帮”破坏而无休止的索要经费和设备,家家搞“小而全”的倾向。这两方面的问题,现在都存在着。
(六)在科学组织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中,要树立重视科研成果的观念。科研的根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材。它是衡量科学技术前方和后方一切工作的尺度,终年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就是为了这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