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欧陆风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18
第8版()
专栏:连载

欧陆风情
吴祖光
八 、京剧出国
早在两年前相识的加拿大朋友汉学家何榛和他的中国朝鲜族血统的妻子崔淑英一起参加了这个四天的会议。会后的一个晚上,他们夫妻邀我到他们巴黎的临时家庭里去进晚餐。客人除我之外,还有一对东德夫妇和美国夫妇。
何榛平常恂恂如也沉默寡言,似乎他的话都被口齿伶俐的妻子崔淑英女士说掉了,在讨论会上的发言也是由崔担任的。但在那晚的宴会上,何榛一反常态,不仅口若悬河,而且手舞足蹈;后来索性离开座位,连说带做,一人扮演两个角色,演了半出京剧,把满桌客人和他的妻子都乐坏了。
今年早些时候,何榛夫妇在家乡的多伦多看了中国京剧院的出国演出,对中国的京剧大为赞赏;尤其是喜欢那一出小生、小旦和一个彩婆子的《拾玉镯》,肯定他看了不止一次,因为他几乎能把整出戏背出来。他一会儿演孙玉姣,一会儿演刘媒婆,真是兴高采烈。演完回到座席上时,激动地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可笑的小丑……”看来他最喜欢的是刘媒婆。
中国的云南京剧团不久前刚在巴黎演出过,理所当然地轰动了巴黎。我们来到巴黎时,已经演出结束,剧团已经去了意大利;但是法国人印象深刻,还在念念不忘。我见到的法国朋友和华侨朋友不止一次地谈到对于京剧团出国演出的印象。
京剧团的演出场所是巴黎会议大厦,是一个设有数千人座位的大剧场,没有一定声望的剧团是不敢在这里演出的。很多关心和热爱祖国的侨胞事先不免担心京剧团能不能卖个满座;但是从演出到结束将近一个月场场满座,使中国人扬眉吐气,十分高兴。对于京剧的评价则因人而异,一般说来没有看过京剧的观众,看到这样的戏,非常惊奇,看得眼花缭乱,叹为观止,这是一种情况。
但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则是看过京剧、懂得京剧的观众的印象。据我听到的反映是,同17年前去过法国的京剧团比较,认为水平有所降低。这种情况我们自己也是理解的,这是全国范围的普遍现象,是京剧以及一切在十年当中受到严重摧残的戏剧艺术重新振兴起来的必然过程。然而重要的问题不在这里,法国朋友以及懂戏的侨胞普遍认为,在安排剧目的时候,低估了巴黎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具体反映在所表演的剧目当中,唱工少,做工少,武打和杂技表演的比重太多;这样可能使一般观众看来也许十分开心,但对水平较高的、或是评论界、戏剧界的同行说来便难免感觉失望了。
由于演出当中武戏占了绝大部分,有人说,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打?大家的印象,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但是在京剧舞台上动辄讲打。比如白娘娘《盗仙草》,如果编成白娘子向看守仙草的两名大汉哭诉自己和许仙的遭遇,引起同情而得到仙草岂不很好?非让两名大汉围着一个弱女子大打特打,幸而白娘娘武艺超群把两个大汉打败了。这完全是编剧有意把男子汉写得非常窝囊,按情理讲,这个纤弱的白娘娘是不会打赢的。这可能是外国人的逻辑,他们认为,叫男人在台上打女人是不体面的。他们说,到处采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原则是不是过于偏激了?《三岔口》,两个人有嘴都不说话,一味闷着头打!
当然,上面的外国观众意见本身也有偏激。照这么说,很多戏都别演了。
法国观众和何榛一样,也喜欢《拾玉镯》,尤其是《秋江》;两个人,一只桨,活画出秋风江上的诗情画意和梢翁的风趣与少女的多情。但是下面的问题是,这两个节目在17年前就看过了,老观众问,难道没有别的具有这样水平的节目了?作为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戏剧艺术,京剧还有创造力吗?
他们认为,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城市,观众的欣赏水平是相当高的,因而对这次的京剧演出感到不够满足。
另外,要提到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和两位法国电影导演谈话。他们提出,希望和中国交换影片,交换上映,加强两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另外,他们提出一个问题,说在不久前举行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上,他们看到一部中国动画片《哪吒闹海》。他们说:“这部影片太好了!”他们认为中国的动画片是最好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参加比赛?“假如参加比赛是一定会得奖的。”他们问了我两次“为什么?”
我只能回答说:“我也不知道。”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