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机电产品进入市场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19
第2版()
专栏:

机电产品进入市场以后
刘培勋
机械工业企业直接接受社会订货的试点已经一年了。究竟这样做,搞对了,还是搞错了?是把经济搞活了,还是搞乱了?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最近,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华东地区4个省、市的近百个机械企业。
我们得到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市场调节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过去,每到一个企业,企业的领导同志给你说一大串枯燥的数字,照章办事的工作部署,最后提出一堆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同志不愿动脑子,没有才能吗?不是!是因为我们实行的计划和物资分配制度,阻碍了他们才能的发挥。企业好比被外力推动的“算盘珠”,没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许多工厂的同志滔滔不绝地分析市场情况,提出工厂自己的决策,畅谈在竞争中超过同行、赶上国外先进水平的设想和措施。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顺应这个潮流和变化的。也有个别的企业领导人留恋过去“任务由部里给,要钱向上面伸手,产品由物资局分配”的办法,对现在的变化很不习惯,说:“当了30年的厂长,没听说还要自己去揽活!”但是,这些想省点事、保点险的同志,也已经感到老办法维持不下去了,不得不在跟着变。
这个变化,反映了党的政策调动了企业内在的动力,吸引着广大职工关心和参加企业的管理,推动着每个人树立市场的观念,竞争的观念,经营的观念。
这股内在的动力,引起企业一系列的变化。
1、开始按用户和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过去,产需脱节,不少产品生产出来就积压。现在,计划建立在合同的基础上,按社会需要组织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自觉地按照市场需要压缩长线产品、增加短线产品。宁波市机械局为了满足社会对水表的需要,以生产全国名牌水表的宁波水表厂为骨干,把3个任务严重不足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组织进来,经过改组实行联营,水表年产量由6.9万只增加到30万只。宁波市水表企业的调整改组,扬长避短,走联合之路,体现了发展机械工业的必然趋势。要是没有企业和基层管理部门在开展市场调节中激发出来的主动性,光靠上面的规划和命令是根本办不到的。
2、推动了新产品的发展。过去,企业试制新产品,不知道用户是谁,积极性不高。现在,增加市场需要的新产品,企业就能生存,得到发展,从超额利润中提取企业基金。发展新产品同企业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直接挂上了钩,“以品种求发展”成为企业的行动口号,新产品发展速度大为加快,新产品试制周期大为缩短。上海第一机床厂试制相同类型的弧齿锥齿轮机床,过去要花4年时间,现在只用一年时间。许多企业围绕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改革老产品,发展新产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3、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开展市场调节以后,生产企业有了自销权,用户也有了择优选购权。质量不好,没有人买,就生存不下去。我们所到之处,看到许多企业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自觉地认真地抓质量。几个产量增长幅度大的企业,都很重视提高质量。杭州机床厂生产任务比去年增加一半以上,两种主要产品的成品抽查合格率,一季度都是100%,主要零件合格率都在97%以上。
4、扩大服务对象。江苏省有些原来生产普通机床、小电机、一般轴承等产品的企业,已转向生产塑料、纺织、印染等机械。过去靠行政命令办不到的事,现在靠政策、靠经济办法,由企业自己做到了。机电产品的市场调节,正沿着面向农村,面向轻工市场,面向老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面向集体所有制企业,面向扩大出口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5、出现了向用户提供成套服务的“交钥匙”工程。过去,机械工业生产计划是列的一台台单机,分配体制是分成统配、部管、下放三种渠道,人为地割裂了机电产品之间单机、机组和车间、工厂项目成套的内在联系。生产企业和主管部门对成套服务根本无能为力。现在,生产部门有了自销权,可以直接为用户服务,根据用户要求,成套设计,组织设备成套供应,并负责指导安装、调试直至投产。上海机电一局充分发挥机电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正在根据用户需要组织给水站、煤气站、冷冻及空调等30种中小型成套设备的生产供应。这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不仅方便了用户,而且必将促进机械工业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
6、重视降低产品成本,注意讲求经济效果。现在,实行超额利润分成,16种机电产品价格允许向下浮动,情况有了显著变化。许多企业今年面临着生产任务不足、部分原材料提价等困难局面,他们毫不气馁,依靠全体职工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为争取利润不低于去年而努力工作。江苏南通电机厂,上级分配的任务不到去年实际完成18万千瓦的一半。他们广开生产门路,到5月中旬自揽任务8.5万千瓦,预计全年任务总量可超过去年。但是因为原材料提价等因素,利润要比去年减少44万元。他们又发动全厂职工订了10条措施,力争增收节支60万元。上半年执行情况良好,预计今年实现的利润还可略高于去年。我们看到的这样的事例很多,可以说,讲经济,抓节约,人人当家理财的好风气,正在我们的企业里形成。
大量生动事实说明,承认机电产品是商品,允许机电产品进入市场,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由于实行了这个方针,企业工作有了活力。一机系统1979年通过市场调节增产了近50亿元的机电产品,更好地满足了各个方面的需要,各项指标完成的情况在历史上是最好的。应该说机电产品进入市场步子不是太快了,而是走慢了。有的人把这种改革看成是“离经叛道”,有的人习惯于旧的框框,不愿迈步。我们必须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大踏步前进,绝不应徘徊不前,更不允许倒退。
第二,机电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使计划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了计划经济的要求。实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有计划按比例的规律发展经济,是个牵涉面很广的复杂问题。我们现在只从编制年度的机械工业生产计划这个范畴来讨论。成千上万个生产企业,生产几万个品种、上百万个规格的产品,靠机关里几十个上百个计划人员,在十几天几十天里编出个计划来,既不知道社会的具体需要,又不清楚所有工厂的情况,只能是搞“水平法”。这样的计划,作为“法律”和“计划经济”来捍卫,其结果是造成品种不对路和产品积压。开展市场调节以来,广大的企业计划人员和销售人员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在自上而下的接受国家重点任务的同时,同用户发生横的联系,进行产需衔接,签订合同,然后编制企业整个的计划。这样的企业计划和经过综合汇总起来的部门计划,才是比较符合计划经济要求的计划。60年代前5年,我们搞大型设备预安排,在长期计划指导下,安排了一批化肥设备、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产需直接见面,效果很好。今年一机系统的生产计划就是这样制订的,需要在先,计划在后,计划内96%以上的产品都有具体合同,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改进。
第三,按照用户和市场的需要,组织机电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以把经济工作搞活,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可是,至今还有人认为,你们是在乱搞,是搞资本主义。这是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在党的政策和国家计划指导下发展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直接进行产品交换,不会产生资本主义危险。这是因为:购买机电产品的用户,其资金来源国家是有政策规定的,如国家拨款、折旧基金、大修基金、企业发展基金、银行贷款。国家可以运用经济立法、税收、利息等经济杠杆进行调整,通过财政部门和银行实行监督。另外,产品的流通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内部进行,不产生所有制的改变,也不产生剥削,实在没有害怕的必要。至于出一些小乱子,例如假公济私,请客送礼,行贿受贿,甚至投机倒把,这并不是新鲜事情,搞统购包销的时候不也照样有吗?我们要通过加强教育和法制去解决,不能因噎废食,停止改革。
第四,机电产品进入市场以后,要有相适应的流通渠道。我们反对机电产品由一家统购包销,应该有多种渠道,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保护竞争。我们主张产需直接见面,由生产部门自销应当成为主要经营形式,这并不排斥其他流通部门经营机电产品,例如某些使用量大面广的产品,可以由企业自愿委托物资企业或商业企业代销,充分发挥它们现有网点的作用。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渠道,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减少中间环节,力求产需直接见面,再也不能有
“生产厂不知道用户是谁,用户不知道向谁买设备”那种产需隔离的办法了。有人担心这样多家经营,不能保证国家的重点。这是不必要的。重点要靠政策来体现,谁按照政策办事,谁就保证了重点。我们优先保证国家储备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按照“五个面向”办事,就是保证了重点。去年一机系统全面完成国家重点产品任务的实际,就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附图片)
安徽省淮北市针织厂实行厂部、车间、工人三级经济合同制,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该厂已提前七个月完成了全年的产值和利润计划。
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