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领袖和人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19
第5版()
专栏:

领袖和人民
李洪林
(上接昨日第五版)
(五)领袖是单数还是复数?
封建专制主义的最高原则,是把所有的政治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里,绝对不能和别人分享此种权利。这就叫“天无二日,民无二君”。
最反动的资产阶级专政——法西斯专政,也实行专制主义的原则,把权力高度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这就叫“一个领袖”。
林彪和“四人帮”都是搞封建法西斯专政的,所以他们狂热地推行“一个领袖”的原则。“一个领袖”的原则,完全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完全违反了共产党的组织原则。
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领导原则是集体领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最高领导机关应当是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闭幕期间是它选出的中央委员会。所谓党中央,是指中央委员会,这是一个集体,并不是哪一个人。中央委员会闭会期间,按照党章规定,由中央委员会选出的政治局或政治局常委会行使中央的职权。这也是一个集体,虽然是小一点的集体。中央委员会的主席在中央内部和其他委员一样,有一票的表决权,是集体领导的一分子。
当然,党中央的领导人应该是在全党最有威信的。但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来说,最有威信的领导人不是一个,而是一批,他们实际上都是党的领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党的领袖们也是各有所短,各有所长的。正因为这样,他们集合在一起,便组成强大的最高领导核心。党的最高领导核心群英荟萃,人才济济,这是革命形势大好的象征,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
由于中国封建主义传统太深,中国共产党又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影响,封建专制主义、家长作风,就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党的机体。这种情况,给阴谋家和野心家以可乘之机。他们用封建社会加强皇帝权威的一套手法,在共产党内大搞“一个领袖”。
他们通过种种手法,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即党中央是领袖的下属机关。如在行文中制造这样一种格式:“主席,中央”。这就把主席从中央分离出来,使它不在中央之内,而是在中央之上。事实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集体领导已经被彻底破坏,只剩下个人决定一切了。
为了实现“一个领袖”,他们肆意篡改历史,把党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众多的领袖人物,通通抹杀,只剩下一个人独往独来。康生有一根棍子,叫作“分庭抗礼”。谁要是在党史上稍微提到一下别人的功绩,这就是和领袖“分庭抗礼”,就是大逆不道。因此,他们的“党史”,就是领袖在党内和别人不断作斗争并把别人通通打倒的历史。别人光犯错误,就是一个人正确,难道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吗?领袖今天和这个斗,明天和那个斗,打倒了这个又打那个,把别人都打光了,就剩下孤零零的一个,难道这就是无产阶级领袖的形象吗?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极大歪曲!这是对党的领袖的极大污蔑!
打倒历史上的人是为了打倒现在的人。这些野心家和阴谋家的真正目的,是把我党尚存的领袖们通通打倒,只剩下一个孤家寡人,以便他们篡党夺权。他们对自己所树立的“一个领袖”并无半点感情,而只是热爱领袖的位子。他们确实是很“高举”,不过他们并不重视那面旗子,而且也根本不懂得那旗子上面都是什么。他们觉得最重要的是那根旗杆,因为可以用来当一根棍子,打倒别人,以便给自己上台铺平道路。
十年浩劫,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永远不许任何人再搞“一个领袖”了。“一个领袖”不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体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根本相反,而且单从思想方法上说,也是要不得的。因为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很难避免片面性。特别是有关全党全国的大事,如果一个人独断专行,一定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
(六)关于“终身制”和“接班人”
少先队员的歌词说:“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是完全可以的。在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的运动中,总要有一代一代新人接踵而起。
但是,从六十年代起,“接班人”的概念就慢慢变成“接领袖之班的人”了。以后又通过党章把它固定成为制度。这就完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背道而驰了。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君主专制政体才需要这种制度。那时,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一切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个人的手里,不能分割也不能转让。从理论上讲,皇帝的权力是“天”给他的,他只对“天”负责。“天”是空的,所以他只好对自己负责,没有任何人可以管得了他。这种权力,只有皇帝死了才能终止,因此皇帝必然是终身制。但是,长命百岁也要死,由谁来继承这个权力,便是一个大问题。根据专制主义的原则,只有皇帝本人有权指定继承人。这种“接班”制度,把“社稷”(即政权)的命运放在个人身上,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老皇帝一眼把人看错,或新皇帝有个发展变化(人是可以变的),“社稷”就倒霉了,只有等这个皇帝死掉,换上另一个皇帝,才可能有转机。正因为一切取决于事先选择一个“接班人”,所以这件事历来就是封建政治里面的头等大事。这种“接班”制度,目的在于保持政局稳定,但往往并不稳定,甚至引起流血和动荡。不过封建制度也只能如此,没有别的出路。
资产阶级不搞终身领袖和这种“接班”制度,因为它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资产阶级找到了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政治形式:资产阶级民主。从理论上和法律上说,国家和政府首脑是民选的,要对选民负责。当然,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而不是选民的意志。不过,个人决定一切的专制主义打破了,终身制打破了。在这种制度下,政府的领导人的变更,不会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我们的民主应该比资产阶级民主更为先进。如果说连资产阶级都屏弃了封建主义的“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的制度,那么,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就更应当如此。
既然领袖本人的权力都是人民给的,他当然没有权力去指定“接班人”,因为这个位子不是属于他的。连他自己能不能坐在这个位子上,都要由人民决定,他个人当然不可能把它交给另外的人。在他之后,应当由谁来坐这个位子,也就是由谁担当这个职务,只能通过真正的民主程序,由人民决定。
在共产党内,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说,在国家生活和政权机关、事业单位中,一定范围之内要有行政首长,那么,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就不应当有个人决定一切的“首长”了。至于领袖的终身制,以及与此相联的个人指定“接班人”制度,那就更不可思议了。康生曾经说,把“接班人”写入党章,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是关系中国和世界命运的大事。这确实是一种“创举”,因为自从共产主义运动出现在世界上以来,还不曾有过这种怪事。这件事情对世界有什么“伟大意义”,倒很难说,不过对中国的命运真有不小的影响,已经把中国拖到崩溃的边沿了。
那么,由党组织事先确定一个“接班人”,准备当下一任领袖,行不行呢?不行,也不必。这是以“一个领袖”和“终身制”为前提而产生的一种措施。这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
共产党的领袖既然是一个集体,就不发生选一个人来接领袖之班的问题。这个集体当中,由于自然规律,有人要陆续退出,这是必然的。由于实践的检验,有人不胜任这方面的工作,因而也要陆续退出去,这也是必然的。同时,在实践的培育下,有人表现了卓越的才能并且早晚要为群众和党组织所承认,因而要陆续进入最高领导核心,这更是必然的。这就是领袖集团的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是经常进行的,因为客观事物是经常发展变化的。也正因为它是个集体,所以这种新陈代谢不会突然造成领导中断或巨大震动。这就正象一个健康的机体,虽然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并不会突然产生巨大震动一样。既然领导核心的新陈代谢经常在进行,自然就不会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不会有“大换班”或“大接班”的现象。
在实践中,总会不断涌现人才,其中包括领袖人才,并且迟早会为全党公认。只要民主生活健全,到了需要的时候,众望所归的人一定会成为全党所拥护的领袖人物,加入党的最高领导核心。如果党的集体领导原则能够始终得到坚持,那么,个别领袖人物的去留,决不会影响整个领袖集团的稳定,也就是说,决不会影响安定团结。如果我们能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作到了这一点,那么,“一个领袖”、“终身制”、
“个人指定接班人制”这些沉重的封建遗产也就可以送进历史博物馆去了。
(七)两条思想路线
怎样对待领袖,有两条思想路线。一条是马克思主义的路线,一条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路线。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是按照唯物史观和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来对待无产阶级领袖,也就是实事求是看待领袖的地位和作用。领袖是起领导作用的伟大的或杰出的人物。但他是站在人民之中,而不是站在人民之上;是党的领导集团中的一员,而不是这个集团的上司。他的智慧和力量来自群众和党,而不是天上掉下来或头脑里固有的。离开群众和党组织,事情就会走向反面。
反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是按照唯心史观和迷信团体的原则来对待领袖,把领袖弄成超凡入圣的特殊人物,使他象封建社会的帝王那样,处在等级制度的顶峰,或者简直成为神仙。这条路线有个名称,就叫作个人迷信,或个人崇拜。
个人迷信不一定是本人搞起来的,它往往是别人搞起来的。个人迷信在某些国度之所以能够流行,主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当然,被当作迷信对象的个人,如果容忍或者欣赏这种现象,那就会助长它的流行。不过它毕竟不是一个人所能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所以,批判个人迷信,乃是批判这种社会现象,批判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并不是批判哪个人物。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有意识搞个人迷信的人,都是野心家和阴谋家。他们利用无产阶级领袖的威信,用“高举”为名,“大树特树”自己的“绝对权威”。其实无产阶级领袖的威信,根本不是“树”起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事实上在阴谋家和野心家那里,“高举”就是“大树特树绝对权威”,也就是人为地抬轿子吹喇叭,以便为他们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打击别人,抬高自己。林彪和“四人帮”都是这样做的。
现在那段历史已经过去,党中央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经在实际上采取坚定的步骤,逐渐消除个人迷信的后果,在怎样对待无产阶级领袖的问题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恢复了党的组织原则。不过从思想上肃清个人迷信的流毒,还要做很多细致的思想工作。
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和“四人帮”培养了这样一种人:专门能从字里行间分析出“恶毒攻击”的因素,发现“矛头指向”,然后做出许多上纲上线的文章。康生本人就是这种讼棍的祖师。现在,情况变了,这种职业已经不行时了。不过,这种思想方法,却不会立刻消失,它对人还会有一定影响。比如,一公布少宣传个人的指示,有人就会推测:这是针对谁的?是不是“矛头指向领袖”?是不是“贬低领袖”?有这种想法的人,他自己也未必赞成这种思想方法,但是那十年的先例太多了,往往使他心有余悸,或者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习惯。因此,要贯彻少宣传个人的方针,决不是没有斗争的。
反对个人迷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观点,这不是“矛头指向领袖”,不是“贬低领袖”,而是驱散个人迷信的烟雾,恢复无产阶级领袖的本来面目。人民对本来面目的领袖是尊敬和热爱的。这是把领袖作为自己的同志来热爱,作为自己所信任的领导来尊敬。领袖对人民所作的贡献,已经成为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人民群众决不会忘记,也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
如果说,反对个人迷信有个“矛头”的话,那么,这个矛头是指向利用个人迷信去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是指向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向这种愚弄群众的社会现象。要实现四化,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但是,加强党的领导和搞个人迷信是水火不相容的两回事。有人惯于把个人和党混同起来,以为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突出个人,因此一听说少宣传个人或是反对个人迷信,就大惊失色,以为谁在反对党的领导了。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多做工作,说明反对个人迷信,少宣传个人,乃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必要条件。十年动乱记忆犹新,那时不正是把个人突出到极点而破坏了党的领导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