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胡学端探求水稻高产秘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0
第2版()
专栏:江苏通讯

胡学端探求水稻高产秘密
9月6日,江苏省邳县葱翠的艾山脚下,千亩稻海一片橙黄。全国近百名农业科技人员来到这里,检查杂交水稻高产田的种植情况。稻田里,一个高个子中年庄稼汉,从容、熟练地回答专家们一连串的提问。他,就是江苏省农业劳动模范、连防公社艾山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胡学端。
胡学端今年46岁,只上过两年小学。从1967年担任大队农业技术员以来,刻苦钻研,认真实践,先后进行了七十多项科学试验。去年,他种植的1亩6分“南优2号”高产田,创造了亩产1,711斤的全国新纪录;他指导下的千亩连片制种田,夺得了平均亩产171斤8两(1斤算10斤产量)的好成绩。他的高产栽培经验,先后在湖南和江苏农业科技报上刊登,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们的重视。他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受到了省科技大会的奖励。
去年秋天,社员们喜庆丰收,老胡却在琢磨存在的问题。他发现,同样的管理水平,大片的制种田块产量高低悬殊很大,而低产田吃亏就在一个“晚”字上,栽插越晚,产量越低。他顺藤摸瓜,找到了原因,原来单搞一种组合,制种面积大,不能保证栽插适龄秧。秧龄一晚,影响花时相遇,不仅造成减产,而且有颗粒无收的危险。
那么,怎么解决适龄栽插和大面积种植的矛盾呢?经过分析,老胡提出了以三种组合代替一种组合的办法。几年来,他试验过八、九种组合,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精心挑选,从中找出了三个品种作为母本,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按生长期的长短顺序栽插。这样做了以后,就能合理地安排栽插时间,抓住季节,保证1,300亩制种田都不栽插晚龄秧。
科学种田的道路很不平坦。在杂交水稻生长的关键时刻,碰到了父母本花期不遇、时间相差一星期的难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前功尽弃。老胡心急火燎,找来各队十几个农业技术员,共同在田头仔细观察;回到队里,又忙着翻阅资料,研究应急措施。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想出了好主意:对母本,实行扒根、割叶,抑制生长;对父本,喷施催壮剂,促其早秀穗,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月24日起,这里接连下了3天雨,又出现了父、母本花时不遇的新矛盾。老胡他们又紧急磋商,提出解决办法:用竹竿把母本上的露水打掉,让母本充分接受阳光照射,提高穗温,促使扬花。一连5天,老胡带领全大队五百多名社员奋战稻田,从凌晨4时起连续干了3小时,最后基本上解决了花时不遇的新矛盾。目前,全大队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胡学端眼望着新的更高的目标,正在奋勇攀登。
新华社通讯员 朱庆民 唐绪军 古敬恒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