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地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0
第5版()
专栏:

地火
卞毓方
5年前,我在湘江之滨的长沙工作。一个燠热的夏日午后,传达室老王递来一封信——一封北京来信,更确切地说是北京中国古旧书店的来信。信上说:“××同志,你询问的《泰戈尔作品集》第二卷,本店无书。今后当代为留意。”末了是单位具名;字体清奇秀逸,象是出自一位女同志的手笔。
从眼下向前倒溯过去5年,那是怎样的一个知识洪荒时代呵。8亿人,两三个作家、七八台戏——这已经是宽洪大量了;闹腾得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好一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说来真叫幸运,一天傍晚,我无意中从一位收破烂的老头那儿,弄来一套《泰戈尔作品集》,还是精装本呐,点一下,共有9卷,那高兴劲,就甭提了。遗憾的是,全书共有10卷,而我的,缺了一本第2卷,偏那第2卷里收的,又正是我渴望已久的《园丁集》与《飞鸟集》一番懊丧过后,心头忽然一亮:既然在一只盛破烂的家什里,能捡到这么多宝贝,何不再从卖旧书的铺子想想办法呢?
当地的旧书铺子说,他们概不经手这类洋人著作。
抓着个出差的机会,到邻近的几座城市转了转,不用说,也是空着个手回来的了。
这下,我想到了北京中国古旧书店……
现今手里捏着的,就是对方的回音了。虽说依旧是失望,但失望中亦透着一线希望。不是说:“今后当代为留意”么?别看轻了这只有7个字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对我来说,它可是无上的安慰。不知怎的,我想象回信的人,也是和我一般年纪、且有着类似经历的青年;至少,她(?)是深切理会得“书呆子”的苦闷的。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噢,快半年了,我几乎死了这条心,不再抱什么希望了——那一天,又接到第二封来信。仍然是那熟悉的字体;上面说:“《泰戈尔作品集》第2卷,尚未寻着。是否还要?如要,当继续留意。”
怎地会不要呢?我想说,都快望穿眼啦!
她这么问,是怕我已从别处觅着了吧?!
要不然,就是估摸我事过境迁,早就忘了这码事吧?!
我当即复信,对书店的认真负责表示万分的感谢,再一次拜托多多留心。
转眼又过去了三个来月。一天,终于接到了第三封来信。这回不是平信,是挂号。拆封一看,是两册《园丁集》与《飞鸟集》的单行本。随书附有信笺,写着:“寄上单行本两册。是从外省辗转觅得的。拖延甚久,请谅……”
我的心不禁一颤:同志呵,难得你如此尽力。你我素不相识,说实在的,至今还不知你究竟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而你……想着,想着,一个离奇荒诞的启示,蓦地闪进脑海。我仿佛觉得:对方不是一个单独的人,而是一个整体,她代表着一代青年,一个呐喊的民族……
当我收回思绪,仔细翻着那两册单行本时,发现在《园丁集》的书页里,夹有一朵也许是兼作书签用的小红花。怪不?彼时在我看来:这哪里是一朵寻寻常常的小花?分明是一支火炬,一支充满光明,令人喜悦,催人奋起的火炬 !我郑重地把它擎起,暗自把红花珍藏在心底,呵,不,应该说是我整个的心幻化成了一支火炬,从彼刻便伴随我的生命一道,日日夜夜燃烧在胸膛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