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西德的科研管理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0
第7版()
专栏:

西德的科研管理工作
李宣澄
西德是一个科学技术水平发达的国家,在世界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总数中,西德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60%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被摧毁,大部分科学家流亡国外,科研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因此,现在西德的发达的科研事业,几乎全是战后重建的。
目前,西德全国共有317,000个科研人员,平均每200人中就有一个,这个比例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从50年代以来,西德科研经费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2.7%,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但是,西德的科研事业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其重要原因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科研
西德政府部门与各研究机构(政府各部直属的研究机构除外)之间没有直接的领导关系,它们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即通过资助科研经费来实施其所制订的科研政策、专业规划和重点项目,对各研究机构的工作进行计划管理和统筹协调,而不是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手段。
对不同性质的科研工作,西德是用不同的经济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的。对基础研究工作,西德采用基金会的管理办法,即:各研究机构,甚至个人都可就其打算进行的科研项目自由申请资助经费,经同行科学家评议后,政府择优资助。这种管理办法的特点是鼓励自由竞争,促进缩短科研周期,加快出成果。对应用研究工作,西德采用合同委托的办法进行管理。接受委托的科研单位应定期向委托单位报告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项目结束后,应提交工作总结报告、研究成果报告和经费结算报告。研技部负责审查和批准上述报告。对大型科研工程项目,西德则采取严格控制、加强协调的集中管理办法。一个大型科研工程项目是否上马,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程序经过同行业科学家的评议和咨询,然后由政府作出决定。项目确定后,要编制详细的实施计划。在预先研究阶段,还应进一步论证该项目在科学上的必要性和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作出确切的经费预算。
由于西德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科研工作的,所以西德的科研机构大多是按有限公司私法人的组织形式建立起来的。科研机构可以多一点自主权,少一些官僚主义,从而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科研效率。
科研为国民经济现代化服务
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一直是西德科研政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西德科研经费的分配完全反映了这一科研政策。1978年西德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支出为83.9亿马克,其中31.5亿马克用于国民经济现代化(包括能源、原料、数据处理、通信技术、电子元件、光学和测量技术以及空间技术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占37.5%;16.3亿马克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占19.4%;在用于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科研经费中,能源和原料的科研经费占一半以上,是研究重点中的重点。70年代后,西德又开始大力加强非核能源的研究,主要是: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科研
在历史上,德国科研事业就是从高等院校兴起的。西德的高等院校不仅为科研机构培养、提供新生力量,而且也是科研工作、特别是基础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许多重要的科研项目是从高等院校搞起来的。例如,西德第一个研究反应堆是由慕尼黑高等工业学校主持建造的,在它的基础上,现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西德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分别在各教研室进行,不设独立的研究所。西德政府和工业企业都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和设备,委托其进行科研项目和培训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其它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还相互兼职或兼课。这样既可密切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利用,也可扩大教师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
西德在大力发展本国科研工作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把这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他们认为:许多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常常是不同国家在前沿水平工作的科研人员互相启发、促进和补充的结果。此外,随着科研工作的规模日益扩大,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一个国家不可能面面俱到,哪一个领域都搞,都保持领先的地位。因此,一个国家必须根据本国的特点,确定科研工作的重点,同时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
(附图片)
西德科学家在实验室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