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思田里”与“答圣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0
第8版()
专栏:

“思田里”与“答圣朝”
郭力军
偶读唐诗,把杜甫《野望》中的“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和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中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加以对比,联系起来想一想,感到颇有意思。
这两位诗人在上述诗句中表达的思想内容大体相同:虽是晚年多病,仍然忧国忧民,而非忧己忧私。
先说杜甫,看来他很象是个“退休干部”。因为诗中明明写道:他的“迟暮”之年,只好让多种疾病去折腾了。但是,他虽然已经不能继续担任公职,却仍然念念不忘报答国家(“圣朝”),并对自己一生没有为国家做出多少贡献而深感遗恨。
韦应物呢,当时还是“在职干部”,而且还是地方行政长官。但由于“身多疾病”,自知不能再有多少作为,因此想要告老还乡,辞官为民。而就在这样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也还是民间疾苦,深感对不起老百姓用以养活自己的“俸钱”。
两个人,一个着眼于“圣朝”,一个着眼于“田里”;一个深感未报“国恩”,一个自知有负“民望”,表现形式虽有不同,忧国忧民的精神却是相通的。至于他们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现在,时代变了。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统统都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老爷。我们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党,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任何个人。我们当然要“爱民”,但与旧社会官老爷的那种所谓的“爱民如子”根本不同。后者是以主子的身份来“恩披”和“垂爱”自己的奴隶;我们是站在公仆的地位来关心和爱护国家的主人。
不过,共产党人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在自然规律面前,从来没有“万寿无疆”和“永远健康”的事。现在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中,都有一部分同志,不是“迟暮”,就是“多病”;有的既是“迟暮”,又是“多病”。这种情况,同他们所担任的现职和四化建设的需要,很不相适应。至于每个人的一生对党和人民到底有多大的贡献,在某些少数人中是否也存在多少有点“愧俸钱”的问题,这里就不必去议论了。反正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和亏待每一个或多或少作过贡献的人,更何况是对自己的功臣宿将。但是,从个人来说,却的确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党和人民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从上述杜、韦的诗句中倒是可以受到某些启发的。
一个人到了年大体弱、实在难以继续担任繁重的工作任务的时候,最好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根据国家四化建设的需要,按照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自觉地、愉快地把“长征接力棒”交给“后来人”,而不一定要一辈子非身“居庙堂之高”不可。这样做,一方面,是党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另一方面,对个人来说,也可以延年益寿,行有余力,还可以为党和人民继续做点哪怕是象“涓埃”那样微小的有益工作。可见,“思田里”与“答圣朝”二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不做官”与“仍革命”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这里的关键是个人的思想境界。而只要这样做了,一旦非去见马克思不可时,我想大概也可以不必向他老人家再写“愧俸钱”一类的检讨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