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从“触电”的描写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0
第8版()
专栏:文艺漫谈

从“触电”的描写说起
张海峰
在文艺作品中,常常看到“触电”一词。一对初恋的男女,无意中触到对方的手,就说“触电似的立即缩了回来”。遇到意外的使心理和神经产生震动的事情,也说成“如同触电一般”,有的干脆说“象电流一样通过全身”。作者原意大都想用“触电”一词来表现人的肌肉或神经产生痒滋滋、麻酥酥的感觉。
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却大谬不然。
电有交直流之分,低高压之分,低频高频之分。几千伏几万伏以上的高压电,一触到就会丧命。人们经常接触的(不论在工厂或在家庭),是220伏50周波的交流电,碰上以后,也足可以打的嗷嗷叫,痛的钻心。时间长一点,同样可以丧生。因此,有些文学作品中关于所谓“触电”的描写,是极不准确的。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如果文艺家们对这些新的科学技术不留心观察,不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就很难准确地描绘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和人物来。
当然,文学的任务是写人,不是写科学原理和生产技术过程。但是,人,毕竟生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时代和环境的特征无不在人的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现在有些作者不懂或不大懂得科学技术知识,以致常常闹出笑话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看主要是因为中国工业题材的小说历史较短。过去中国小说的传统题材是写战争、农民和家庭(宫廷)生活。工业题材是近几十年的事。大部分作者不太懂工业技术,缺乏这方面的常识。遇到需要时,就想当然地描写几句,并未仔细推敲科学不科学。
时代在前进,作家必须努力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作家老是让你的主人公讲外行话,或讲五十年代的话,即使刻画得再活龙活现,也是不典型的。因此,作家、艺术家学点科学技术、懂点工业常识,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是一门马上就要开始的新功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