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四川五个自负盈亏试点的国营企业生气勃勃 打开了通向市场调节的大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1
第2版()
专栏:

四川五个自负盈亏试点的国营企业生气勃勃
打开了通向市场调节的大门
本报讯 记者范眭报道:四川省实行独立核算、国家征税、自负盈亏试点的五个国营企业,结合国民经济的调整,努力改善生产经营,打开了通向市场调节的大门。
企业实行自负盈亏,是工业管理体制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企业生存竞争能力的一次考验。试点企业在计划、销售、价格、物资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为企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责任,要求这些企业的干部随时掌握市场脉搏,学会做生意。一些工厂领导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实行自负盈亏,企业就象在大风大浪中游泳,会游的,在市场调节中可以大显身手;不会游的,被迫学习游泳,否则就有灭顶的危险。”
为了打开市场,扩大产品销路,重庆钟表公司专门抽调懂行的干部设置了“开发部”。这个公司的领导同志毫不讳言地说,面对全国几十家同行的竞争,公司设置这样一个机构,收集和掌握国内外有关科技情报,既是为了制定公司的发展规划,进行产品质量、品种等内在因素的对比,也是经济头脑、商业眼光的较量。其它几个试点企业也都成立了类似的机构。如成都电线厂的经济研究小组,川棉一厂的创名牌办公室,都是为了开拓市场而设置的。这些试点企业的厂长和经理们认为,现在企业面临的是一种内逼外压的形势。这是一件好事,它迫使企业人员在国家规定的政策范围内,开动脑筋,各显神通,一扫过去作茧自缚、一潭死水的局面。
企业实行自负盈亏、面向市场以后,客观上促使人们更加明确了生产的目的。过去这些工厂对生产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很少过问。现在,企业以市场为舞台,面对千家万户,用户需要什么就得生产什么。成都电线厂除了调整机构,加强产品销售力量以外,还在一些城市建立了展销点和销售门市部。
这样做的结果,出现了多少年来不曾有过的新气象。扫除了那种等客上门、依赖上级的“官厂”作风。成都电线厂上半年国家计划只占生产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工厂领导运用试点规定的产品自销权,派人调查市场,走访用户,揽接电缆新产品试制任务,同时还与科研生产单位协作,制造一些特殊电缆电线。结果,今年上半年,工厂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1%。西南电工厂改变过去新产品试制“要价高,投产难”的状况,大搞产品更新换代。凡是工厂出产的新产品,都交有关用户免费试用,直到用户满意才正式签订合同。
市场是检验企业经营成败的试金石。过去,四川许多地方企业面对沿海先进工业地区的商品竞争,冀图借助地区封销,以求保护。如今这些试点企业有了独立自主编制销售、生产的计划权,就为企业发挥优势,搞好商品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纺、织、印染俱全的川棉一厂,利用大型联合企业的优势,在质量、品种、价格上下功夫,实行薄利多销,平均每天有两个新花色上市,不断适应顾客多种爱好和要求。由于产品品种对路,价格便宜,产品不仅畅销省内,而且进入了沿海市场。他们说,只要放宽政策,改进经营,发挥优势,四川的许多产品是可以与沿海地区一争高低的。
实行自负盈亏还增强了企业挤进国际市场的勇气。按照规定,这些试点企业可以直接和外商谈判,实行外汇分成。重庆钟表公司过去只有部分闹钟出口,现在他们正在积极与外商谈判,进一步争取扩大出口的品种和数量。
试点企业的同志认为,目前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例如,现在有些试点企业自销产品的比例超过了国家计划任务,这是否违背了计划经济原则?还有,现在国家控制了大部分原料,有的全部是国家计划调拨,如棉花,纺织厂要增产就遇到原料不足的问题。能否给企业增加一些获得原料的渠道?比如允许企业直接与原料生产单位挂钩,购买他们增产部分所需的原料,等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