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1
第3版()
专栏:调查汇报

探索
读者说这个医院的疗效十分显著,是真的吗?
记者实地考察了一下,和四十多个住院的患者及他们的家属面谈,询问了他们周围的病友,证实来信中讲的事例都是真实的。这个医院今年2月21日才成立,而有的患者病情又比较严重。如高位截瘫、先天性小脑疾患等,还有许多二十多岁的青年人,都是一岁左右就得了小儿麻痹,肢体早已畸形和萎缩,所以一般的还都在治疗过程中。不过,每个患者都从自身的进步中,坚信可以进一步好转。
记者也访问了大夫们。每个大夫都可以举出十来个早年亲手治好的病人的名字,他们现在早已上班了。
记者会见了其中的一个:陈喜禄同志。他现在本市一个粮库工作。1973年底,他因公负伤全瘫,先后住过两次大医院,经过各种治疗,并作了手术,全瘫毫无缓解。出院后,找到了程大夫和他的徒弟治疗,三个月后站了起来,八个月后生活基本自理。后来自己坚持锻炼,现在骑自行车、挑水、拉车都没问题,胳膊能提起一百多斤。
大夫们说:不能把疗效理解为每个瘫痪病人都能变成好人一样。因为病情、患病年限、年龄、治疗时间长短、锻炼和护理好坏不同,最后恢复程度也不同。除去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坚持完成治疗的以外,一般说,原来拄拐的可以独立行走,脚内外翻的可以放平,肌肉萎缩的可以长肉,肢体畸形的可以基本上恢复常态,卧床不起的可以站起来。
这种成就听起来很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有些“惊人”。但到这个医院一观察了解,事情很简单,一点也不神秘。
程大夫说:他们的经验首先是思想上打破禁区。他说,如果翻开医书查阅,许多病西医早已宣布为“不治之症”,中医医书上也很少有治“痿”有效的经验。如果照书上说的办,那就一步也不敢迈了。“医不治瘫”这句话流传已久,多少有点符合实际。但是,自己从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瘫痪了的肢体是可以康复的,僵死了的神经、肌肉、韧带是可以再生的。认为瘫痪者就此定型,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基于这个看法和信念,程大夫什么瘫痪病人都敢治。有个病人是遗传性小脑病变,程大夫也收了下来,积极探索治疗。三个月后,证明“遗传因子”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他们的治疗方法的核心是“动”。就是使患者自身运动。一切手段都服从这个目的。
他们的治疗手段,一类是他们叫做“被动”的。在患者不能自己活动之前,完全或主要依靠这种手段——主要是按摩和针刺,还有中药包蒸和拔火罐等。这些由医生做。
另一类他们叫做“主动”的医疗手段。主要是体育疗法,由体疗大夫协助和指导患者自己做。在患者有活动能力之后,逐步转到以这种治疗手段为主。在这方面,有两种重要的辅助手段——绑夹板和压砂袋。夹板是用木条绑在患肢上,起矫形和支撑作用,等患肢康复,再把夹板撤除。砂袋是压在畸形的肢体上,帮助患者肢体正常地生长。
不吃药,不打针,不做手术,全部治疗方法如此而已。
用医生的话说,就是通过医生的疗技,加上患者按医嘱进行刻苦有恒的锻炼和认真的护理,使病人的神经、韧带、肌肉等功能康复过来,血液循环通畅起来,加强了新陈代谢等等,严格地说,医生只起帮助、引导的作用,最终依靠患者自身的运动来战胜瘫痪。
所以,他们特别重视患者的自我锻炼。往往同样的病情,由于锻炼好坏不同,恢复的快慢和恢复的程度差别很大。他们的体验是:城里的病儿不如农村的病儿好得快,娇生惯养的不如管教严的好得快,公费医疗的不如自费的好得快。
自我锻炼是一个人意志力的表现,是革命人生观的表现。有些患者常常容易自满,有了一定疗效就不再刻苦锻炼了,这都是站得不高想得不远的缘故。
所以,他们也特别重视对患者进行思想工作。施治的医生都要负这方面的责任。他们帮助患者树立为革命治瘫的思想,经常劝导患者要努力使自己恢复劳动能力,争取做对四化有用的人而不是累赘,争取解放护理自己的亲人去为四化出力,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为所有瘫痪病人的康复闯出一条路来。
所以,他们对每个病人的情绪、生活、思想的变化都非常关心,帮助病人排除干扰,坚定信心,加强毅力。有的病人娇、懒,有的护理人员对病人迁就或者放手不管,他们就及时批评教育。
他们也注意患者锻炼和家属护理的正确性。有些患者和家属往往不听医生的话。有的成年患者自作主张,有些病儿的家长急于求成,乱按摩或让孩子乱锻炼,结果收不到理想的疗效,甚至获致相反的恶果。
程志仁同志原来不是医生,是体育队的教练;后来因为他能治疗运动员的各种创伤和劳损,便专任了体育队的按摩医生。在此期间,他因偶然的机会治好了几个因外伤、脑栓塞和小儿麻痹造成瘫痪的熟人,这才使他打开了思路:瘫痪可以治,神经、韧带、肌肉等失去功能,并不等于坏死,治瘫不是不可逾越的禁区。“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因为爱人的家庭成份问题,全家一度被下放到农村。在民间的十多年,他不间断地给各种瘫痪病人治疗。从实践中,逐渐丰富了经验,也日益增强了信念,壮大了胆量。
今年初,街道办事处作为服务性的社队企业,把程大夫和他的熟稔针灸的妻子、会按摩的儿子和徒弟们组织起来,成立了这个按摩所。开始时还只有过去被治好的患者辗转介绍病人来要求入院,后来因为疗效显著,而且收病人不讲条件,只要不呆不痴能配合治疗就行;于是,各地无处投医、慕名而来恳求施诊的每天有一二十个,络绎不绝。
这个小医院也给我们另一个启示:能不能办集体所有制的专科医院?这个医院有很多特点:医务人员(包括担任所长的程大夫)没有脱产的。7个大夫(一个针灸、一个体疗、五个按摩)每天接治二百多人次。因为医疗不能间断,星期日也只有半天休息。病人的诊费和住院费比全民所有制的同类医院低,门诊不收挂号费;个别特殊困难的患者还可少收或不收诊费。医院全部经费自给有余。刚开办时,只有私人借出的一张床、一条被子、一条床单。现已逐步购置了几十张床、几十条崭新的被褥。
但是,如何办集体所有制的带住院的专科医院,毕竟是一个新的课题。相信勇敢的实践者们,也会象他们在医疗领域一样,闯出一条新的路来。
本报记者 聂眉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