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发挥上海优势办好大学分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2
第4版()
专栏:

发挥上海优势办好大学分校
上海交通大学分校副校长 严祖礽
上海交通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要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担负着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同时,鉴于地方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照顾到广大青年要求上大学的愿望,我们尽力挖掘了教学干部、教师和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条件的潜力,采用三结合的方式,会同5个局(机电一局、二局、造船局、电业管理局、交通运输局)和长宁区,三方七家联合创办了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交大分校是一所四年制走读大学,现有机械工业系、电子电气工程系、工业管理工程系等3个系,7 个专业,学生1,723名,专职教师近三百名。目前还处在发展中。
上海市发展高等教学事业的有利条件很多。例如:一、上海是工业、科学技术和文化发达的大城市,高校较集中,专业较齐全,师资较雄厚,潜力较大。二、校际、校厂、校所协作有着传统的关系,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三、市区集中,交通方便。四、中等教育水平较高,学生的起点较高。五、国际交流和学术交流较多。当然,不利条件也有。如:国家物资不足,财力不足,现有高等学校校舍不足,体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等等,因此高教事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根据这种情况,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从我们2年来的实践看,办大学分校,实行走读,确实是一种形式和途径。
交大分校是怎样发挥各方面的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呢?
一、依靠交大的大力支持和传、帮、带,保证了一定的教学质量。
交大在完成提高任务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分校,派了29名干部到分校兼任校、处、系、教研室的领导,调了67名教师、干部到分校做专职人员,其中副教授以上就有8名。每学期还派70多名教师到分校兼课。交大的图书馆、实验室、教材均向分校开放。最近,交大与分校还签订了协议书,进一步落实支援分校的具体措施。从工业局调到分校的243名专职教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有些同志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不足,交大总校有经验的老教师就帮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并组织他们到总校听课、参加总校的辅导工作和指导学生做实验,使他们受到严格的训练。老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的优良治学传统也带到了分校。分校根据总校的经验,制定了严格要求的措施。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允许轻易降低教学要求;严格掌握讲授、实验、习题、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严格教学纪律,等等。这样,教学质量就有了一定的保证,绝大多数学生成绩良好。
二、分校与工业局联合办学,发挥工业部门的力量,使学校开办快,有特色。分校筹建时期只有四个月。长宁区提供了一处校舍,机电一局的基建队很快就把教室翻建、扩建好了。造船局很快把教学、办公用的桌椅板凳加工出来。机电二局也很快调拨给学校一批仪器、仪表。5个工业局还抽调了243位同志到分校任教师,其中88%是1965年前毕业的大学生。去年,他们又投资几十万元,翻建了一幢5层教学大楼。今年,5个工业局又集资,准备为分校建造教职工住宅。
交大分校是为上海5个工业局培养人才的,专业设置、学制等都根据工业部门的需要来定。因此,培养人才的目的性、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都很强。上海交大偏重理论,以培养科学研究人才为主。而分校则以培养能独立工作、能解决工业生产的一些关键问题的技术人才为主。例如,上海交大的电子计算机专业侧重理论,主要培养计算机研制人才,而5个局需要的,大多数是计算机运用、管理、维修人才。因此,分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基本理论外,侧重于计算机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如数据处理、实时控制、在线控制等知识和技能。其他专业也是如此。这就办出了特色。我们还同工业部门商量,准备采取一些措施,使生产中的新技术、新水平、新成果能够及时地反映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毕业后“上手”快,能很快发挥作用。这样做,可以避免学非所用,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三、实行走读制和后勤工作社会化,节省了投资和人力。在地区的支持下,交大分校学生中午用饭,由长宁区饮食行业承担。每天上午课间操后,他们还向分校师生供应点心。由于不用学生宿舍和食堂等生活设施,建筑面积、基建投资和日常费用大大减少。
办大学分校确实有不少优越性,应该继续大力扶持。若干年后,很多分校将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大学,这确实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办大学分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完善,但只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