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人的社会性只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2
第5版()
专栏:报刊论文摘要

人的社会性只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吗?
李华钰
长期以来,我们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时,常常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只表现为人的阶级性,这种看法值得研究。
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把两性的爱提高到宗教信仰地位,用对“爱”的崇拜代替对神的崇拜时,曾说过:“我们不得不生活于其中的、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里,同他人交往时表现纯粹人类感情的可能性,今天已经被破坏得差不多了。我们没有理由去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从而更多地破坏这种可能性。”(《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6页)恩格斯的论述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处于不同的阶级地位,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人性及表现人性的思想感情往往受到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制约,这就形成它们各自不同的阶级特征。人的阶级性和人的阶级感情是阶级社会中人性和人情的主导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如果看不到这一方面,把超阶级的爱看作一个随时可以创造奇迹的神,这是十分错误和反动的。但是,恩格斯同时还承认,纯粹的人类感情在阶级社会中虽然已经被破坏得差不多,但不是完全不存在。只是不能把这种“纯粹人类感情”尊崇为宗教,即不能把它提到人类感情中主导的决定性方面。因为这不是对它的发扬,而是变成对它更多的破坏。可见,阶级社会里的人性、人情除了决定意义的阶级因素外,还有非阶级的因素。这是因为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除了阶级对立关系外,还有民族关系、家庭关系、亲友关系、师徒关系、工作关系等等。这些社会关系虽然或多或少地受到阶级关系的制约,但并不等于阶级关系;而表现人们这些关系的思想感情就往往不带强烈的阶级性,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映的一个方面。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既有阶级性的一面,又有不和特定阶级有关的共同性一面;人的社会性是以阶级性和非阶级的共同性相统一的形式而存在着。在这个统一体中,阶级性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一面,特别是在对抗阶级的激烈冲突和生死搏斗中,对抗阶级双方成员的思想感情都具有非常明显和强烈的阶级性,以致非阶级的共同性一面被掩盖了。而在阶级斗争比较缓和时,比如各阶级共同遭遇外来民族的侵略压迫时,或者不同阶级成员在离阶级斗争较远的问题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时,人性及人情中的非阶级成分或因素就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一方面虽然在人的社会性中是非主导方面,然而却是不能忽视的方面,否则,社会生活中许多复杂的现象就不能说明。例如: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可以说是一种人们共有的思想感情,不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或者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或者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到了山青水秀的桂林,景色怡人的西湖,奇峰异石、云海松涛的黄山,都会觉得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又如古今中外不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引起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其他阶级成员思想感情的共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共鸣现象?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这些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文学艺术作品确实反映了某种与阶级性并存的非特定阶级的思想感情。此外,如共同的民族心理、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等也不是属于某一特定阶级的。例如,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华民族的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在攀登世界高峰过程中取得了新成就,不仅国内各民族人民欢欣鼓舞,而且海外不同国籍、不同政治和宗教信仰的华裔人士都为此而感到自豪。这一些现象不是用“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阶级性”这一简单论断就能解释清楚的。它们正好说明在人性和人情中除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因素外,还有非阶级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复杂多样的意识形态同社会生活的关系,理论上的简单化显然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
也许会有人责难说,这是在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什么是资产阶级人性论?马克思曾指出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有两大错误:一是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人的感情,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脱离历史发展的孤立的人类个体;二是他只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自然属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也就是对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是一种片面的、抽象的人性论。它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很少注意到人的社会性,即使在某些地方谈到人的社会性,也抹煞了人的历史发展,把人看成超阶级的人,完全抹煞了人的阶级性。而我们认为,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体。人的社会性是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在这一方面我们与资产阶级人性论把人只看作自然的人,是根本不同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认为,阶级社会中作为阶级成员的人,同时又是人类的成员。人类成员的共同性和任何事物的共性一样,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人的共性只能存在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具体人的身上,不寓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阶级的人身上的人类共同性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反对资产阶级人性论把人性看成是抽象的,而认为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具体人性中,阶级性和非阶级的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而存在着,构成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反对资产阶级人性论抹煞人的阶级性,把人性完全看作是超阶级的,而认为阶级社会中的具体人性是带着阶级性的。但是“带着阶级性的人性”和“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阶级性”两者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说,阶级性是人的社会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部分,但除此以外,人的社会性还有非特定阶级的东西,包括其他阶级也可能具有的某些共同因素,两者相结合而存在。后者是把阶级性看成是人的社会性的全部,此外就不包含任何非阶级的因素了。毫无疑问,资产阶级人性论一定要批判,但是也要反对采取简单化的办法,把人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完全等同起来。
(摘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一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