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穷碱洼里有优势——昌邑县沙岭子大队扬长避短由穷变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6
第2版()
专栏:山东通讯

穷碱洼里有优势
——昌邑县沙岭子大队扬长避短由穷变富
过去,昌邑县龙池公社沙岭子大队穷得叮当响;如今翻了身,富得出了名。去年,全大队人均分配收入355元,成为山东省富裕的大队之一。
这个大队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干部和社员都说:“俺们过去只看到自己的短处,把人捆穷了;往后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长处,死涝洼子变成富窝窝。”
沙岭子大队濒临渤海,境内一千八百多亩地,拔海只有4.7米,土地含盐量很高,涝灾碱害严重。直到1970年,粮食亩产只有260来斤。当时,不少人认为这地方是“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难变”。青壮年无心在家种田,纷纷外流东北做小工,影响了集体生产。队里越来越穷,拖欠的贷款和借款长期还不清。
这种情况愁坏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孙希法。他想,总得有点志气,想个办法,闯出一条路来。一天,他在地里看到庄稼长得稀稀拉拉,唯有驴皮草不怕涝、不怕碱,生长茂盛。这种草牲畜爱吃,又长膘,不是可以卖钱吗?于是,队里发动群众上滩割草,计划每人每天割草300斤。社员们鼓足劲,一个秋天收割青干草15万斤,卖给附近一个饲养场,一次就还清银行贷款14,000元。第二年继续割草卖草,又还清了历年欠社员的两万多元。
草,帮助沙岭子大队还清了外债,也启发干部和社员开动了脑筋:俺们把草卖给人家饲养牲畜,难道自家就不能养牛吗?于是,他们用卖草所得的钱买牛养牛,边买边繁殖,由少到多,逐步发展。现在,全大队集体养牛八十多头,骡马29匹,平均每户近一头(匹)。养牛事业发展了,牛粪越来越多,盐碱地得到了改造,粮食产量也随之提高。群众高兴地说:“俺们发了个‘草财’”。
这个“草财”发得好,使沙岭子大队干部群众解放了思想:原来这个穷涝洼碱地也有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有发展生产的优势。大队党支部以“本队有哪些长处”为题,组织群众讨论。大家摆出许多生财门路:碱涝严重的地块,可以改碱种稻,变旱田为水田;碱涝较轻的地块,适宜种植一些比较耐碱耐涝的经济作物;深水湾里宜植蒲栽苇;一些能织绸、会烧砖的能工巧匠,可以组织起来发展工副业生产。大队根据群众意见制订了规划,并带领群众逐年落实。最近几年,他们每年种植水稻400亩,棉花130亩,大豆八、九百亩,红麻30亩;植蒲栽苇30亩,在路旁、渠旁栽紫穗槐19万墩。另外,还办起了手工织绸厂、砖瓦厂和农机具修理组。这些生产项目,由于符合实际,加上精心管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水稻亩产每年都在六、七百斤,皮棉连续10年亩产达到130斤以上。1979年全大队工副业收入达11.1万多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
发“草财”的经验,坚定了沙岭子大队从实际出发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的精神,敢于抵制不切实际的干扰。1977年,上级推广高产作物玉米,让沙岭子大队把大豆播种面积压缩到170亩,玉米面积扩大到1,000亩。沙岭子大队干部和群众,从多年的生产实践中看到,玉米是大肥大水作物,种在地力强的田里增产,种在涝洼碱地株瘦叶黄,棒小籽瘪;大豆在一般碱地里比较稳产,成本又低,还能改良土壤,有利于作物倒茬。因此,种大豆远比种玉米经济效果好。于是,他们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播种大豆900亩,玉米只种了很少一部分。这一年,玉米减了产,大豆获得了丰收。
沙岭子大队善于发挥优势,勇于发挥优势,终于跳出了“穷窝”,走上了富裕之路。1979年同1970年相比,全大队粮食亩产增加了1.8倍,达到738斤;总收入增加了3.4倍,达到35万多元。现有公共积累22万多元,流动资金8.1万元,各种机械35部,集体仓库、牛棚210多间。群众从集体分到了越来越多的粮食和现金。全部社员住进了新房,绝大部分社员有存款,家家户户有余粮。
本报通讯员 苑修善
本报记者 毛致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