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不是虚心岂得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7
第8版()
专栏:

“不是虚心岂得贤”
周道柱
“不是虚心岂得贤”,这是王安石写的《诸葛武侯》诗中的最后一句。它是从刘备虚心得贤,依靠诸葛亮的辅佐建立蜀汉政权,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的史实出发,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
历史上,凡是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如何对待人才问题上,态度总是比较虚心的。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只有虚心地礼贤下士,才能得贤,进而兴国安邦。
试想,如果当年刘备没有那种求贤若渴的一片诚意,他何以能感动徐庶在分手之际走马荐诸葛?同样,如果没有这种诚恳的虚心精神,他何以能亲自三顾茅庐,终于感动诸葛亮,使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虚心得贤,而妒嫉骄狂则必然失贤。贤不能得,贤不能用,贤不能容,终将危亡天下,甚至祸及自身,这在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楚汉相争时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由于狂妄自大,自恃才高,摒贤不用,结果众叛亲离。韩信原是他的部下,但项羽不识其才,不用其才,认为他只配当个给将军拿兵器的执戟郎中。后来,韩信离楚去汉,经萧何再三推荐,被刘邦拜为大将。垓下一战,韩信设下十面埋伏,项羽走投无路,最后只好别姬自刎。
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的这些经验教训,很值得今人借鉴。
我们共产党人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在人才问题上,我们应该比历史上各阶级的政治家有更正确的态度,更宽广的襟怀。今天,国家要四化,要大量的人才,各种各样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心胸狭窄,囿于己见,排挤和压抑人才的作法,都是和我们事业的利益根本对立的。
遗憾的是,有一些领导干部和某些人事组织部门,在人才问题上,不是虚心求贤、用贤、容贤,而是自恃高明,唯我独贤。他们当中,有的人私心重,气量小,在人才问题上,唯一准则就是关系,只要和自己关系好的,庸才也是“高才”;对自己说恭维话、唱赞歌、阿谀奉承的,无才也有大“才”。其结果是,误将珍珠作石子,错把黄金当废铜,使贤者不能在其位,人才不能尽其用。这样的领导者虽然身在其位,由于不能得贤,确实很难谋其政,最后,必然要贻误四化大业。
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的人才本来就少,决不能再浪费人才,我们经不起这个浪费。”回顾历史,联系现实,认真领会邓小平同志这段语重心长的告诫,感受更深。希望各级领导同志大力提倡、发扬虚心精神,让各种贤才能够顺利地得到发见,得到重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