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花山武士的壮美形象——谈壮族舞蹈《花山战鼓》的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7
第8版()
专栏:

花山武士的壮美形象
——谈壮族舞蹈《花山战鼓》的创作
冯明祥
广西代表队演出的壮族舞蹈《花山战鼓》,取材于著名的花山壁画。花山壁画,是广西左江流域包括上游明江在内的50多处山崖壁画的统称。其中宁明县花山一处的规模最大,图像最多。在这块岩壁上,画着1,300多个人物画像,他们以一个5米高的人物为中心,或正或侧,面其起舞。相传,这个中心人物就是古代首领的象征。这幅壁画,是古代壮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各族文艺工作者为把她搬上舞台曾作过多次尝试。
《花山战鼓》的编导者们从研究历史文献,实地采访考察入手,详细地占有资料,然后,从静止的体态中挖掘动作运律,从连环的画幅中寻找舞蹈组合,创造出了棱角分明、粗犷独特的舞姿。在选材和结构上,他们没有去追求什么宏伟的场景,曲折的情节,或原始生活的真实。而是集中笔墨着意于群体人物的性格刻画,以揭示古代壮族武士的慓悍气质和他们团结战斗、创造安宁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整个舞蹈,以古代壁画式的宁静和古朴为前提,以动作性很大的性格舞和情绪舞为基调,显得剪裁得体,构思巧妙。舞蹈的主体由渔猎、御敌、凯旋三部分组成,而每一部分又都有所侧重:渔猎,主要表现壮族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和睦的生活;御敌,集中表现武士们的骁勇和慓悍;凯旋,则着重表现在喜悦中自然流露的粗犷豪壮的性格。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绚丽的画面,热情地歌颂了壮族人民世世代代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保卫家乡的优良传统。而《花山战鼓》中这三部分又不是互相割裂的,编导者巧妙地使用铜鼓的音乐和舞蹈贯穿始终,使其互相呼应,首尾相接,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为了着力刻画古代壮民的慓悍性格,《花山战鼓》不仅从壁画的体态、舞姿中挖掘动律,而且吸取了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师公舞、扁担舞、铜鼓舞、采茶舞等壮族舞蹈中的某些因素,并根据舞蹈内容的需要进行大胆创新,从而形成了一种古朴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多年来,壮族的舞蹈创作大都是以优美抒情见长的,表现壮民族骁勇、慓悍性格侧面的作品为数不多,《花山战鼓》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它不仅丰富了壮民族民间舞蹈的语汇,也使壮民族的性格在艺术中被反映得更为全面和完整了。
从古老的花山壁画到年轻的舞蹈创作《花山战鼓》,尽管编导、演员们下了很大功夫,创作的基础是好的,但整个舞蹈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和琢磨。编导的创作手法不够大胆,不少地方还拘泥于壁画式的、粗线体的简易造型。希望编导者放开手脚,集思广益,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把作品修改得更加完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