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阅读
  • 0回复

治原必先治山——河北省太行山区林业建设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9
第2版()
专栏:

治原必先治山
——河北省太行山区林业建设调查
最近,记者在河北省太行山区采访,看到邢台县多年坚持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山区,在荒山上植树造林比较多,取得的经济效果也比较好,使危害下游的洪水径流量和水中含沙量大为减少。
邢台县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84%。据县志记载,在北宋以前,这里森林茂密,山青水秀,所谓“七里湾八里滩,四十五里不见天”,就是当时森林茂密的写照。这以后经过几百年的乱砍滥伐,使全县“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每到洪水季节,山洪下泄又威胁着下游人民。真是“穷了上游,害了下游”。邢台县下边两个县的群众说:南和、任县不求天,就怕邢台四道川。
这次,记者沿着邢台县南部的路罗川,进入深山区,然后穿过中部的浆水川,将军墓川,最后绕到北部的宋家庄川,看到沿途一座又一座绿化了的大山,松柏洋槐戴帽,果树缠腰;那层层的果林梯田,远远望去,蔚为壮观。据县林业局介绍,全县绿化大小山头已达一千四百多个,并建成了15个集中成片的万亩林,30多个集中成片的千亩林。两个20万株的板栗基地,还正在建设一批核桃、柿子、枣仁、蚕桑、花椒等经济林木基地。
邢台县大力发展林业,绿化山区,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50年代初期,人们的精力主要放在筑坝拦洪上。虽然少数地方也种了一些树木,但和打坝、挖鱼鳞坑、水平沟等工程措施互不联系。结果,1956年一场洪水,百分之八、九十的谷方坝淤平或冲毁。但是,多数的地方没有从这次失败中找出教训,而继续筑坝拦洪。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惨淡经营7年的各种工程又几乎一扫而光。可是,这个县的冀家村公社胡家楼大队的寺沟却经受住了这场特大洪水的考验,在别的山沟被冲得七零八落的情况下,这里树木茂盛,各种工程和耕地完好无损。
寺沟,原来是“逢雨就泻吐,无雨渴死牛”的“光屁股沟”。从1955年开始治理,栽树筑坝,沟坡兼治。1963年前这里造林一千一百多亩,占宜林面积78%,并采取了许多工程措施。1963年8月间,虽然9天降雨达1,183毫米,可是基本上做到了“洪水不出沟,泥土不下山”。据当地水文站测量计算,当时寺沟产生山水25个流量,但只流出5个流量,泥沙流失量比治理前减少94%。
邢台县抓住寺沟这个典型,在山区推广。据县有关部门介绍,全县山区经过这些年的综合治理,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荒山沟达到或接近寺沟当年治理的标准,使水土流失大大减少。与治理前比较,在同等条件下,洪水径流量减少57%,水中含沙量减少47.7%。
可是,象邢台县这样的典型,在太行山区并不多;就是邢台县,面上的治理也不平衡,残次林较多,特别是浅山丘陵区的治理还很差。太行山没有植树造林的面积还占宜林面积的一半以上。仅据涞源、阜平、平山、涉县、武安等12个县的统计,尚有宜林荒山一千一百六十多万亩。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仍然高达4,000万亩以上,平均每年流失泥沙1.7亿立方米。
造成这种严重情况,从根本上说,是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是,在处理治山与治原的关系上缺乏科学态度,而在山区建设上又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了林业建设,甚至大量破坏山林。十几年来,河北省把绝大部分农业投资都放到了水利建设上,一些干部对记者说,如果能拿出根治海河10%的投资和劳力,用于治理荒山,发展林业,今天河北的情况就会大大不同了。许多专家认为应该冲破部门分工的局限,从整个海河流域综合治理着眼,治山治水一起抓,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一起上。要打破水利局管治水、林业局管造林的互不联系的管理方式,真正把林业建设放到农业基本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来。
新华社记者 陆笑萍 谢石言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