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加快山区建设 实行水土林综合治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9-29
第2版()
专栏:

加快山区建设 实行水土林综合治理
本报评论员
这篇太行山区调查值得一读。它以生动的事实说明,治理荒山要按照客观规律,贯彻水土林综合治理的方针。这是山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山区面积大。长期以来,有些地方由于不认识保护林草植被的重要性,乱砍滥伐,毁林毁草种粮,过去山青水秀,如今变成了光山秃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这不仅使山区人民深受其害,而且还危害了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我们应该真正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切实纠正过去那种错误的做法。
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则,山区生产也不例外。实践证明,山区生产是不宜于以粮为纲的。而应当根据大山区、半山区、丘陵区的不同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不同的生产重点,或者以林为主,或者林牧结合,或者林粮结合,开展多种经营。邢台县深山区,开头有什么树种就种什么,成活率不高。后来改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种,成活率高了,但在短期内收益不大。再从经济效果考虑,种了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树和当年可以得利的荆条、酸枣等。这样从实际出发,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就获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果。
治理荒山要水土林综合治理。邢台县深山区的寺沟,实行沟坡兼治,一方面大量植树造林,一方面挖了很多鱼鳞坑,修筑了很多水平沟、谷方坝、小塘坝,这样,基本上做到了“洪水不出沟,泥土不下山”。改造自然,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应当密切结合。采用水库、水坝、渠道、泵站等工程设施,可以对水进行拦、蓄、引、提、调度、输送。造林种草,可以对自然降水进行生物涵蓄,并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据科研单位在西北黄土高原观察,在总降雨量340毫米的情况下,林地泥土冲刷量每亩为4公斤,草地为6.2公斤,耕地为238公斤,已耕农闲地高达450公斤。工程措施的作用和生物措施的作用,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任何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实际工作中的单打一,都会造成不利的后果。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防旱防涝、减轻水患,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缺乏经验,我们领导部门在农业基本建设的指导方针上,对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严重地忽视了。因此,目前有必要大力强调生物措施的重要性。今后,水利工程还要搞,同时要用搞水利的劲头搞林业,使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密切配合,把治山和治水统一起来。
治水要治山。我国有些江河水患频繁,造成灾害的自然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水文气象方面的因素,有河道泄洪能力方面的因素,等等。山区是大小河流的发源地,如果上游山区森林植被很少,一旦遇到集中暴雨,往往造成中、下游洪水泛滥。而在林区,河川的汛期一般比无林少林地区推迟半个月至一个月,径流的集中程度也缓和得多。群众说得好:“山上多种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我们根治水患,兴修水利,抓好河流上游山区的植树造林,是对江河水患实行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海河的各支流大都发源于太行山,如果太行山区都象邢台县深山区那样栽树筑坝,很有利于治理海河,再加上中、下游的水利工程和河北平原地区绿化等措施,那么,根治海河之日就会不远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