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适当发展个体手工业 供应少数民族特需用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03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适当发展个体手工业供应少数民族特需用品
最近,记者在青海省西宁市和湟中县了解民族特需用品生产情况时,听到一些同志建议:希望适当地发展个体手工业生产,作为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生产的补充,以满足少数民族对特需商品的需要。
目前,从市场看,民族特需用品的供应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品种少。据统计,解放初期,青海省商业部门经营一千二百多种民族特需用品,现在减少到五百多种,其中有些品种经常脱销,保证供应的只有二百五十多种。另一个问题是,一些产品供过于求,造成积压。例如,目前青海省安排生产的民族特需用品共29种,其中大量积压的就有8种。
有关部门的同志认为,很有必要适当发展一批个体手工业,作为国营和集体工厂的补充。因为个体手工业经营范围小,生产数量少,适合制作各种小宗、零星产品,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分散、灵活地组织生产。50年代初,仅湟中县城就有银匠、铜匠、铁匠、皮匠、靴匠、木匠和画匠等,其中银匠铺就有17家,62个工匠,能生产二十多个品种、各种规格的戒指、耳环等装饰品。这些个体手工业者经常深入牧区,串帐篷,服务上门,很受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以后,国家、集体陆续办起了一些专门生产民族特需用品的企业,生产大宗的高档的产品,这是必要的;但是,却忽视了民族特需用品中传统的个体手工业品。
去年以来,西宁市和湟中县一些原来生产民族特需用品的个体手工业者开始小量地恢复了生产。他们不需国家投资,也不要厂房,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需要,又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当前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有关领导部门要正确对待个体手工业,使个体手工业者能发挥他们的技艺;其次,应在原料供应上给以扶持,也可以由商业部门组织个体手工业加工订货。新华社通讯员 王汝勤新华社记者 当 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