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参加国庆招待会偶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03
第4版()
专栏:来信

参加国庆招待会偶感
1974年,我幸运地参加了庆祝建国25周年的国宴。这是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所主持的最后一次国宴。当时,总理虽然扶着重病,但仍振作精神,沉重地、热情地、也是最后地向全国人民致词,至今萦回在我心的深处。自此以后,我虽身居海外,但只要有可能,本着追思怀念周总理的心情,尽量在“十一”之前飞返祖国,争取在国庆能参加对我有特别意义的一个宴会,同时也是巴望着祖国日胜一日的光辉前景。
今年国庆前夕,我又从西半球赶返祖国,幸运地参加了赵紫阳总理第一次主持的国庆招待会。招待会的新风,使我很有感触。
今年国庆,是在发扬民主、立志改革的气氛中到来的。庆祝方式的改变,也深刻地显示了整个国家的这种崭新风貌。
这次国庆招待会,不再是过去那种有三、四千人参加,摆几百桌酒席,来宾静听台上主席致词、鼓掌、干杯的一套,而是一种朴素简单、端庄大方的新形式。招待会只有四百多人参加,进行一个多小时。大厅中间摆了十几个小圆桌,桌上放了一些酒会小吃,服务人员不断地送上各色酒水。当新任政务的赵总理和其他几位领导人步入大厅后,奏起了动人心弦的国歌。赵总理步履轻松地走到人群中间,先和外交使节周旋握谈,然后又转到外宾、侨胞人丛中。他被来宾、记者团团地包围着,接受人们的祝贺和询问。赵总理精神饱满,从容亲切地同来宾一一握手、交谈。我们每人都可走到他身边,向他表达贺忱。他以微笑点头表示谢意。气氛十分亲切自然。中国自古就有“亲民”之颂,眼前的情景,不正是发扬民主、排除官僚主义、接近群众的“亲民”之风吗?过去的国庆宴会,女宾携带皮包都要受限制。而这次招待会,显得十分轻松,任何人都可以走近赵总理,在几步之内瞻望他的风采,听他对记者的答话。这种官民融洽、中外亲密、简单朴素的招待会,实在比过去那种讲究排场的国宴有意义得多。
由这次招待会的改革,我不禁想起久有反感的“红旗牌”小轿车的深色纱帘。这种“红旗牌”小轿车一到,其他车辆都要让路,后座的深褐色的纱帘,大都拉得严严密密的,唯恐人民看见里面坐的是什么大人物。这是从苏联输入的坏影响,是脱离群众的标志。我们为什么至今都舍不得把它揭去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为了显示他们的民主,外出乘车,都尽量用敞篷车,恨不得把手伸得一丈长,去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老百姓握手。而号称“社会公仆”的苏联政权的达官贵人,却是人民近不得身、见不得面的神秘人物。他们这种气派,反映了他们怀疑人民、畏惧人民的心理。我们中国是有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封建时代,等级森严,大官出门,老百姓要“回避”、“肃静”。今天,我们立志改革,建立新风。纱帘密垂的“红旗牌”轿车,实际上也是一种封建意识的反映,不但中国老百姓对此是很反感的,也给外国人一种迷惑不解的想法。在发扬民主、克服官僚主义、建设四化新时期的今天,这虽是一件小事,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应该把苏式纱帘从速揭去。
让我们中外同胞热忱地响应赵总理的号召,在此发扬最高民主的新风下,肃清固有的、外来的一切封建残余,同心同德,改革旧习,努力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
袁晓园
1980年10月1日
(注:作者系中国血统美籍人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