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04
第4版()
专栏:

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周秋敏
周秋敏同志是中南矿冶学院的副教授,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这是他从国外寄给本报的一篇稿件。 ——编者
我现在美国进修,看到《人民日报》开展对教育工作的讨论,极感兴趣。我想对如何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提一些看法。
一、目前我国多数院校的教研室太庞杂,主力往往是本校同一专业同一时期毕业的,在学术上不能形成主从关系,往往多中心,群龙无首,各霸一方,结果把一个已经很窄的“专业”再划为若干小块。一个大学教师的业务领域相当于一个车间技术员的范围。我认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一批又红又专的学术骨干(以中年人为主),应立即选拔已够条件的学术带头人,给以条件,委以重任,充分发挥尖子的作用。具体做法,就是以他们为中心,成立教学、科研结合的小组,组长就是学术带头人,组内明确主从关系。每个小组有明确方向,学术特色,将来可形成不同学派。还可用小组间的多种形式协作(可跨系、跨校)来解决较大的科研、教学任务。小组人员自愿结合,不搞“拉郎配”。这样的小组成熟一批,成立一批,逐渐成为高校中基层单位的主要形式。这样的小组对国家的教学、科研任务负责,就应该给以相应的权力,如对本组教学、科研经费的支配权,对组内人选及研究生招收的人事权,对教学、科研方案的决定权等,相应减少处、科、系的权力。
二、要发现、培养和提拔人才,不能只寄希望于各级领导及人事组织部门的思想认识,而要进行一些相应的体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逐步实行科技人才流动。那个单位需要几名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提出条件,贴榜招贤,择优选取,双方愿意后,就可以调动。因为每个单位的编制是限定的,所以不必担心人才的偏聚。这样,在统一分配的基础上,允许人才流动,互相调节,可使人才的使用更合理。不同水平、不同特长的人才在流动中将会找到相对稳定的适宜的岗位,使各得其所;而且人才流动可带来新鲜的学术见解,可带来不同专业的融合交流,也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目前报载外文人才的招贤,在职干部可以报名,是一大进步,但留了一个“需经本单位领导批准”的尾巴,应该取消。
三、应尽快实行学分制。不要对学生规定太死,要相信他们。除少数必修课外,让学生自己选课,可听外专业、外系、甚至外校的课。个别学生可以转专业、转学校。教师也一样,鼓励开设各科选修课,欢迎创新,不要什么都统一(统一计划、统一大纲、统一教材),一门课可以几个教师同时开,让学生来选择和评论。大学的课堂可以向愿意来听课的开放。
目前,我国院校中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3,1∶4,如能不断改革体制,也可以做到1∶10以上。可以抽出一部分教师来办分校,办其他类型大学,如办二年制的专科大学、办半工半读的技术大学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