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冯国华刻苦研究塞北水稻栽培技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05
第1版()
专栏:实干家

冯国华刻苦研究塞北水稻栽培技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生产基地1977——1980年连续4年水稻平均亩产超千斤,创造了塞北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的最高纪录。这个成绩是运用冯国华的科研成果取得的。
冯国华是某部副团长,1947年入伍,种稻20年,一直坚持业余搞科研。1961年刚开始种水稻时,所在地区种稻经验很少,他就大胆试验探索,先后总结出了“小苗带土移植法”的插秧技术,“巧灌水、增地温、抗倒伏”的灌水技术和“早施足、中要控、后少巧”的施肥技术,使产量不断增加。1973年起水稻亩产已达900斤左右。在此基础上,上级要求突破千斤关,塞北赶江南。冯国华感到肩上担子重了。大面积稳产高产这个难题当地科研单位都没能解决,靠一个只读过二年书的小学生能解决吗?一些老战友也表示为他担心。他却坚定而又风趣地说:“除了生孩子,其它没有学不会的。”这个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立过功的北京部队的神枪手,横下一条心,立志攻克塞北水稻科研难关。
他从十几年来先后引进的80多个品种中,精选出两个适宜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具有耐寒、抗病、早熟、抗倒伏的优质高产良种。在栽培中,进行了育秧、插秧、密植、灌水、施肥等项对比试验,积累第一手资料,取得科学数据。寒流袭来时,他不顾风冷水凉,连续两昼夜不睡,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变化,记录数据。他还系统地学习了土壤、气象、种子和水稻栽培理论知识,用蚕吃桑叶的办法啃完了《水稻》《化肥》等20余种专业书;先后到20多个单位请教学习,把外地经验和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加以修改、补充、完善。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冯国华收集了大量资料,掌握了有关地力、气象、管理等方面的15个重要数据,经过反复分析研究,终于摸索到了塞北水稻生长规律,拿下了水稻稳产高产超千斤的难关。生产基地大面积应用了这一成果。他的栽培技术已在兄弟部队和地方上推广。今年1月,所在部队给他记了三等功,并评他为北京部队先进个人。
冯国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今年又开始了先进耕作技术的新试验。采用免耕的100亩稻田,平均产量比去年提高了51斤。
侯观发 王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