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孩子们在想些什么?——读《三个孩子去蛇岛》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06
第8版()
专栏:

孩子们在想些什么?
——读《三个孩子去蛇岛》有感
金近
人们都关心着一个问题:今天我国的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辅导员》杂志第9期上,发表了一篇《三个孩子去蛇岛》的调查报告(10月2日《人民日报》摘要转载),给我们作了明确的回答。
我们的孩子想的问题,不是什么吃的、穿的、或者玩的这些,他们想的是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该作些什么贡献?
这是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有希望的我们的下一代啊!
他们为了追求有趣的科学知识,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要去蛇岛的这三个孩子,凭着自己天真而又可爱的愿望,就不顾一切的轻装出发了,没有旅费,拿仅有的一点书本费6元8角钱来代替;旅费不够,就徒步旅行;肚子饿了,买几块糖块充饥;为了露宿的安全,买些火柴,防止野兽的袭击。他们豪迈地说,凡是做科学工作,都是要吃苦的,他们乐于冒险,甘心吃苦,这是了不起的英雄气概!尽管他们由于经济上和能力上的限制,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被护送回家了,但他们这七、八天的探险,表现出我们的孩子是经得起考验的,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说明我们对孩子们的认识,还远远落后于他们的实际行动。象这样从小对文化科学知识有钻研精神的孩子,在全国也绝不是个别的。正象去蛇岛的孩子唐小逵的老师说的那样,在他们班级里,对生物、美术、音乐、科技这些有爱好的学生,不只是唐小逵一个人。
可是这些年来,我们这些“大人”,给这些孩子在物质上提供的条件,在精神上给他们的鼓励,实在是太少、太可怜了!我们不少学校里,单纯追求分数,分数,象千斤重担,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多年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总是习惯于用大人的意志去支配他们的行动,不能发挥孩子的个性、兴趣,象把小鸟关在笼子里那样,不能让他们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这样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结束了!
“文化大革命”前,老师和辅导员帮助孩子们在教室里布置知识角,在少年宫里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那种环境里,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今天的不少青年科学家、作家、演员,在少年时代就是从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中打下基础的。林彪、“四人帮”把这些都诬蔑为修正主义,一概否定。问题是今天这些措施还没有很好得到恢复,如果还是这样拖延下去,那我们是对不起下一代的。
三个孩子去蛇岛,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我们要认识到今天的孩子有足够的认识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是我们的责任。
不少儿童文学作家都想塑造我们这个时代的少年儿童形象,我觉得,这三个孩子就是活生生的最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可爱形象。他们有理想,有志气,机智勇敢,刻苦耐劳,聪明乐观,是作家、艺术家们心目中最典型、最鲜明的形象。
让我们为这样的接班人高声歌唱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