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唱牧民的歌 跳牧民的舞——记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乌兰牧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07
第8版()
专栏:

唱牧民的歌 跳牧民的舞
——记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乌兰牧骑
八月的草原,“碧波”荡漾,鲜花盛开,肥壮的牛羊象珍珠撒向天边……。
一群牧民围坐绿草滩上,观看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巡回演出,掌声、欢笑声常常把附近的畜群惊动。有的节目一连重演两三遍,观众才肯罢休;有些牧民看罢这一场,又骑马跟到另一个演出点,再看一场,才能“过瘾”。他们激动地说:“粉碎‘四人帮’以后,乌兰牧骑的老传统恢复了,唱的是牧民的歌,跳的是牧民的舞,这样的节目听着入耳,看着顺眼。”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组建于1959年。20多年来,创作了300多个牧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演出1,700多场,多次被评为旗、盟、自治区的先进集体和标兵, 1960年曾出席过全国群英会。
队员们说,牧民是乌兰牧骑的母亲。为了使创作、演出民族化、大众化,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和牧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不断从民间艺术的海洋里吸取丰富的营养。
包苏木公社那顺胡图嘎是个民间老艺人,他创作的《盅碗舞》优美健康,享有盛名。乌兰牧骑女队员赛花背上干粮,来到这位老阿爸家里,拜师求艺。白天跟他一道去牧场放羊,晚上跟他学习技艺。在那顺胡图嘎的指导下,经过两个多月的勤学苦练,赛花终于掌握了《盅碗舞》的各种表演技巧。在继承优秀民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并赋予它新的内容,使《盅碗舞》进一步得到提高。
1978年春节前夕,独唱女演员斯琴放弃回家探亲的机会,背上三弦,带着干粮到包苏木公社红旗大队和牧民一起过春节。初一那天,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狂风怒吼,大雪纷飞,整个草原白茫茫一片。斯琴了解到女牧民萨日娜的丈夫因事外出,孩子又小,出去放牧有困难,就毅然从萨日娜手里夺过了牧鞭。晚上,斯琴带着一身霜雪放牧归来,又弹起三弦,为萨日娜一家演唱鄂尔多斯民歌。萨日娜八十高龄的婆婆特别激动,也放开歌喉,唱起了古老的草原民歌。那动听的曲调、优美的语言,征服了乌兰牧骑队员的心。斯琴从这位老奶奶那里又学到了新的演唱技巧。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队员有许多牧民朋友,通过他们了解牧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艺术爱好,据此进行创作和演出。十年动乱中,乌兰牧骑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演出的节目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路子越走越窄。粉碎“四人帮”后,老队员乌苓花带领大家把流传在鄂尔多斯一带的民间盅碗舞、筷子舞、顶碗舞、手鼓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语汇搜集在一起,创编了《欢庆胜利》这一新的歌舞节目。牧民们看了高兴地说:“这才象是我们的乌兰牧骑。”1979年他们创作了四十多个文艺节目,在自治区乌兰牧骑会演中获得14项创作、演出奖。
乌兰牧骑处处为牧民群众着想,牧民群众也经常关心爱护乌兰牧骑。城川公社老牧民毕力功达来看了乌兰牧骑演出的歌舞《鄂尔多斯婚礼》后,觉得民族风格和地方味道不浓,就把这个节目的编创人员请到自己家里,详细地向他们讲述了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的历史渊源以及婚礼中的各种程式、动作和祝词。毕力功达还把村上另一位老牧民请来,两个老人一个装男方祝颂人,一个扮女方祝颂人,边表演,边唱歌,边讲解。乌兰牧骑根据他们的意见,对原来的节目重新作了修改,使《鄂尔多斯婚礼》的演出生动地表现了勤劳、智慧的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受牧民欢迎。
新华社记者 林文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