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恩荫制是封建特权的政治表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09
第5版()
专栏:

恩荫制是封建特权的政治表现
许道勋 赵克尧
封建特权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以恩荫制最为突出。这里讲的“恩荫”,不包括经济上的庇护,而是指贵族官僚的子弟凭借父、祖的官爵而享有做官的特权。
顾名思义,“恩”者,皇恩也,皇帝拥有选拔官吏的最高权力。“荫”者,树荫也,带有庇护的意思。所谓“恩荫”,显示在浩荡的皇恩之下,象征父祖官职的树荫庇护子孙进入仕途。正如官职与树荫有大小一样,“恩荫”也有等级之分。本官大者,荫人也多,荫官其职也显;本官小者,荫人少,荫官其职也微。自秦汉至明清,选拔和任用官吏的主要渠道,大凡三变:由察举征辟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在这个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恩荫制一直是相辅而行,盛而不衰。
汉代,除了察举、征辟、策试和訾选(出钱买官)等途径外,还有“荫袭”,即依靠父兄的余荫或者承继先人的爵位而取得官职。《汉书》上关于“以父任为郎”的许多记载,就是例证。凡是衣冠望族,无不凭借恩荫,世代为官。
到了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官人法”,上品可以世世做大官,下品只能代代当小官,结果则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恩荫制的泛滥成灾,达到了空前严重的地步。必须指出,既然官品的高低完全由门第的尊卑来决定,那么,血统论就会风靡一时。
由于重门第,讲血统,谱牒之盛是不可避免的了。谱牒是一种记述氏族世系的图籍,即尊崇封建家族血统的标志。它引源溯流,攀龙附凤,为的是子以父贵,位以亲尊。吏部选官,必先查考谱籍。只要列谱高贵士族,就可以世代居官。这样,士族地主就享有“官有世胄,谱有世官”的经济特权。谱牒既有如此妙用,修谱之风必然愈刮愈烈。东晋南朝特设图谱局,除官谱外,民间还有私谱。士族华胄自不必说,就是一般庶族地主,也竞相伪造谱牒,假冒阀阅,欺世盗名。
鉴于魏晋以来恩荫制的流弊,有识之士纷纷要求予以改革。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创建进士等科,打破了门阀垄断的局面。唐初,唐太宗“盛开选举”,健全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庶族地主做官参政的机会。这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然而,唐太宗这样开明的君主也还有门阀观念,有时强调以“资荫”选人。贞观年间,他下令普查天下谱牒,考其真伪,重编《氏族志》。唐太宗抛弃了魏晋以来的“尚姓”原则,提出了排列门第的新原则:“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旧唐书·高士廉传》)根据新的官僚等级制度,又制造了种种特权,包括计勋行赏、封建诸王、以门资为郎等。所以唐代取士,既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书算等,又有门荫一途。
宋、元、明、清,一方面是科举制度日趋腐败,另一方面是恩荫制逐渐泛滥。以宋代为例,一个七品小官,在皇帝生日或郊祀大典时,可“荫”子孙一人做官。四品以上的官,外加“荫”及亲属;二品宰相连带门客和医生也能获得一官半职。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一家荫官多至一、二十人,少不下五、七人,所谓“不限才愚,尽居禄位。”更可笑的是,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也托父祖的洪福,“已列簪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长大后即使是白痴,照样沾光一生。
为什么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始终存在“恩荫”制呢?为什么历史上有不少人反对而总是反不了呢?原因在于恩荫制是上托皇恩,下庇父荫,是封建皇权与父权藤上结出的瓜。“福荫子孙”就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教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