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活着的黄继光”杨朝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10
第4版()
专栏:

“活着的黄继光”杨朝芬
肖爱冬 唐 坚 陈福生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21连新战士杨朝芬,在对越南侵略者进行自卫还击的战斗中,三次把爆破筒推进敌人暗堡,出色完成了任务,同志们称赞他是“活着的黄继光”。
2月17日,杨朝芬和战友们向越南侵略军发起自卫还击时,遇到暗堡里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部队运动受阻。在这紧急关头,小杨手拿爆破筒,迅速跃起,一会儿侧身跃进,一会儿匍匐前进,很快接近了敌堡,将爆破筒塞了进去。当他正要拉火时,敌人把爆破筒推了出来。小杨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立即又把爆破筒推了进去,敌人又猛然把它推了出来。眼看部队向敌占山头发起冲击的时间就要到了,小杨怀着对侵略者的高度仇恨,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迅速拣起爆破筒先拉了火,然后把这个嗤嗤冒烟的爆破筒使劲地第三次塞进了暗堡。在爆炸的瞬间,他闪电般地往下一滚,只听一声巨响,地堡飞上了天。杨朝芬为夺取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条件,部队党委给他记了功,并批准他火线入党。
(原载1979年2月23日解放军报)简介:
这是我边防部队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打响后,第一篇公开报道我军英雄人物的新闻。它只用三百多字,报道了一个黄继光式的英雄;它说明我军英雄辈出,勇比当年,不愧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它用不多几笔,就将杨朝芬冒着枪林弹雨,“一会儿侧身跃进,一会儿匍匐前进”的机智劲儿,三次将爆破筒塞入敌堡,与顽敌反复较量的勇敢劲儿,活活地摆在读者面前。
没有空话,没有英雄跃起爆破时“想什么”的“神化”镜头,也没有英雄舍身刹那“说什么”的“闪光”的豪言壮语,而是朴实地记述事情的经过,用人物的行动来反映人物的思想面貌,使英雄的形象屹立在读者心目中。
这则新闻的好处,主要在于体现了党报用短新闻报道战斗和英雄人物的优良传统。红军长征途中创办的《红星报》,许多新闻只有百八十字;解放战争时期,《刘胡兰慷慨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新闻,是300字、800字;抗美援朝中,
《马特洛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的新闻,也只有六七百字。这些英雄的不朽名字和事迹,正是首先通过短新闻和读者见面,传颂到全中国、全世界的。 (黎 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