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独生子女必然“娇”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10
第5版()
专栏:

独生子女必然“娇”吗?
王胜泉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否必“娇”呢?回答是否定的。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其唯一的不同就是家庭孩子的数量减少到只有一个;因而家庭可以把分散在多子女身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集中起来,用在培育这个唯一的孩子——独生子女上。这样的条件,本来有其
“长”处。如:父母的经济能力将因子女数目的减少而变得宽裕一些,可以使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具有更有利的物质保证。父母可以有多一些的时间去培养和增强独生子女的求知欲、进取心和坚韧性,使独生子女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成长得到更多的诱导。现在,已有不少托儿所和幼儿园发现:独生子女较之非独生子女的营养要好一些,疾病要减少一些,身体发育要健壮一些,智力水平要高一些。北京实验二小幼儿园曾在一个班复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请家长协助把孩子复述的内容记下来。结果,十九名独生子女的家长都按要求认真完成了,而那些多子女的家长,由于孩子多、家务忙,能按要求把孩子复述的内容记下来的就寥寥无几。由此一例也可看出:独生子女的成长,确是有着某些有利条件的。有的同志认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往往性情孤僻古怪,不合群,和小朋友们搞不好团结。实际情况也不尽然。一些具体实例说明:正是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内处于没有同龄伴侣的情况,生活比较孤单,所以他(她)特别希望有同龄小朋友和他(她)一块玩,对友谊看得更重,更易于和小朋友搞好团结,往往比非独生子女更主动地把好吃的东西拿给别的小朋友吃,把玩具拿出来和大家一块玩,在团结、互助、谦让上表现得更好一些。据北京市西四北六条幼儿园的调查,独生子女团结好的占85.6%,非独生子女团结好的只占73.3%。据北京市教场胡同小学的调查,在小学生当中,独生子女团结不好的只占4.17%,而非独生子女团结不好的占9.13%;独生子女纪律不好的占9.38%,而非独生子女纪律不好的占15.17%。在这个小学担任社会职务的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每100名独生子女有31名)超过了非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每100名非独生子女有27名)。这些例子虽然不完全有代表性,但至少可以说明,独生子女并不一定必然娇气。
当然,有些父母对独生子女疼爱多于教育,过于迁就,使得一些独生子女养得十分娇气,讲吃讲穿、任性、胆小,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是,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这些不好的习气,是由于他们独生子女地位来的呢,还是由于家庭(和社会上)没有很好的和恰当的进行教育和培养?这要进行具体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如何,他(她)的优、缺点的多少,不仅仅取决于是独生或非独生。年幼、天真烂漫的孩子,就象他们自己手里玩的橡皮泥一样,可塑性是非常大的。要论他们的长与短,必须分析对他们的教育当与否。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幼儿教育这样一门重要的科学,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实际上,幼儿教育中的学问很大,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有些独生子女之所以养得十分娇气,正是与这些孩子的家庭(和社会上)在孩子的教育上不恰当、不完善有关系。应当看到,无论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他们在幼儿时期的心理发展都是处在初级阶段,控制自己的能力和意志都比较差,因而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这时抓紧教育与培养,采取恰当的和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具体的行为准则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道德认识,对好的行为由衷地表示满意,对好人好事产生向往,而对违反道德的种种行为表示不安、厌恶等,就比较容易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呢!独生子女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唯一的子或女是无可非议的,问题仅仅是疼爱得是否适当,是否在疼爱的同时抓紧教育与培养,是否教育得法。如果只是一味疼爱,不抓紧教育与培养,甚至把孩子的恶作剧当作聪明,把毛病当作优点,任其自由发展,处处为孩子护短,日久天长,孩子又怎么会不娇气和出现一系列缺点呢!总之,独生子女必然“娇”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但如果不教育或教育不得法,独生子女容易娇却是常见的。因此,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注意。应该大力开展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独生子女的特征,从实际出发,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独生子女教育方法,从而把独生子女的教育工作做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