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松江省民校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7-12
第3版()
专栏:

  松江省民校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希尧
最近我们在阿城、呼兰、方正等县调查了农民识字运动的情况,发现了几个需要迅速解决的问题,特提出来供大家研究改善。
松江省在去年五十万农民上冬学的基础上,今年建立了三千一百八十七处民校和三万零五百六十六个识字小组,参加经常学习的群众在三十五万人以上。冬学转为常年学习组织后,农民的学习情绪一般都很高。许多村庄利用黑板报、广播台等推动识字运动,并制出“千字表”来帮助大家学习,造成了农村中浓厚的学习空气,现在正是农忙的夏锄季节,一般民校都采取结合生产,分散学习的形式。大部分村庄都组织了当地小学生当小先生,每天为分散学习的农民“送字”。这种方式有的地方作得很好,获得了相当成绩。如阿城城区有的民校学员把小学生们叫做“一帮带腿的无线电”,很受农民欢迎。
各地对农民识字运动的领导一般都是相当重视的,但在六月九日召开了全省职工业余教育会议以后,一部分教育行政领导干部发生了某些误解。那次会议是专门研究如何开展职工识字运动的,对农民教育问题谈得不多,有的同志竟因此产生了“还是工人教育重要,农民教育差一点算不了什么”的思想。现在有的县份在大力进行职工业余教育中,竟放松了农民教育的领导,对农民识字运动不闻不问。这是一种片面的工作作风。重视工人教育是完全正确的,但不能因而放松了占当前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教育。松江省对农民教育已做了很多工作,费了很大力量,获得了相当成绩,已有三十五万余人坚持常年学习,基本上已打消了农民学习的许多顾虑。已有的成绩必须坚持、巩固,使现有学员到年底能达到识一千字的目标,以为今年扫除文盲工作打下基础。
由于领导的放松,现在有的地区农民学习陷入了无计划状态:如组织小学生送字,既没有布置,也不检查,只是叫小学生每天送三个字就了事。所以小学生送字时不分对象,也没有固定的对象,遇到谁就教给谁。所送的字也是由小学生随便挑选的,不能适合群众的需要——文化程度高一些的感觉不满意,低的接受不了。事后也没有检查;送了没有,学员学会了没有,都不知道。这种情况需要改善。小学生送字应由小学教师或群众教师掌握;作出一定的计划;固定每个小学生给那些民校学员送字;并根据学员已有程度计划要“送”些什么内容。领导上定期检查或抽查,以了解学习效果;对工作好的小学生应鼓励、表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送字不致流于形式。同时,县、区领导上现在就应该考虑挂锄期间的学习计划。因为各地情况不同,有的地方挂锄以后比较闲,可以集中学习一段时期;有的地区(如山地种烟的)挂锄期间仍是很忙,还只能继续分散学习。这些都要事先作充分的研究和准备。
此外,松江许多地区为了督促农民学习,设立了“识字岗哨”。岗哨上挂着识字牌,由小学生或妇女站岗,过路的农民必须认识识字牌上的字或当场学会那个字才能通过。这种方法是强迫命令的形式,形成群众的一种负担,有的群众已感到不满;同时站岗的小学生或妇女也不是耐心地去教群众识字,而是生硬地质问群众。因此有的地方发生过过路群众殴打小学生的事件;有的农民为了躲避“识字岗哨”,不惜绕道,这样,在农忙时反而耽误了生产。这种方法应该取消,而代之以其他能够启发农民学习自觉性的方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