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兴旺发达的印度电影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11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兴旺发达的印度电影事业
印度电影产量连续九年居世界首位,去年出产故事片714部,超过美日两国总和。每年电影票房收入25,600万美元。一般人一年要看50—100次电影
特安
印度是世界上出产电影最多的国家,素有“电影王国”之称。自1971年起,印度电影产量连续9年居世界首位。去年生产的故事片达714部(其中彩色故事片就有513部),超过了美国和日本摄制影片的总和。据估计,今年的影片产量比去年还要多。这样,印度平均每天将会有两部新的故事片上映。
我国广大观众对印度电影并不陌生,无论是向旧传统观念挑战、为穷人申冤雪恨的影片《流浪者》,还是通过艺术形象再现印度农民苦难境遇、对劳动人民寄以莫大同情的影片《两亩地》,都给我国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印度贫苦电焊工出身的作曲家希兰德拉创作的电影插曲《拉兹之歌》也成为人们喜欢的歌曲之一。
印度全国18个邦都在发展自己的电影事业。有些邦正在制订自己的电影规划和建立自己的电影中心。在印度南端的喀拉拉邦,将投资4,500万美元发展影剧院、电影制片厂和电影档案馆。目前,印度全国拥有65家电影制片厂,它们向9,000所电影院提供15种语言的影片。印度每年的电影票房收入25,600万美元,成为印度全国第7位最大的企业。引人注目的是,在印度南部重镇班加罗尔人群蜂拥的闹市区,竟然有96家电影院集中在这里,这在世界各大城市中也是罕见的。
本来,大多数印度影片象美国影片一样,是些商业性的、公式化的、脱离现实的幻想片。从60年代政府资助的低成本影片开始,电影中逐渐增加了严肃认真的作品。电影的题材涉及到印度的社会、经济、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逐步增多。
近几年拍摄的印度电影中,尽管有一些属于“老生常谈”、“使观众索然无味”的片子,但也有不少象以前的《流浪者》和新近的《大篷车》一样赢得广大观众欢迎的佳作。象影片《仪式》,反映印度农村中在婚姻问题上存在的封建观念和旧势力还在与人作难。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是个年轻的寡妇,因同邻村的一个情人相恋,结果被本村的婆罗门清除,宣布她已经死去,使她沦为一个贱民。影片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描写来表达农村妇女的内心感情。今年在班加罗尔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首次上映的影片《风暴》,主题反映19世纪中叶加尔各答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
印度一年一度举办的国际电影节,是国际电影界的一次盛会。它邀请各国制片人、著名导演、演员和记者参加,上映几十个国家的影片,进行观摩。我国故事片《南征北战》、《林则徐》和《小花》等分别参加1978年、1979年和今年的印度国际电影节,得到了好评。各国间电影业的交流活动,促进了印度电影业的繁荣和发展。
在今天的印度,电影是人们主要的娱乐形式,也是6亿印度人民主要的文化源泉。印度几乎人人都是电影迷。电影院是娱乐性电影的天下,放映的几乎都是描写恋爱、格斗、恐怖和歌舞的娱乐性影片。人们如果想欣赏带文化性、艺术性的国内外名片,就得加入电影协会。但不管在电影院还是在电影协会,花半个卢比就能看一场。一般人一年要看50—100次电影,有的甚至更多。据《印度快报》报道,每逢印度南部明星拉马赞达伦主演的新片发行时,向血库捐血的人也随之增多。为什么呢?原来穷人排队捐血可以换取一些钱,能多看几次电影。因此,该报在报道这则消息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电影在他们的血液里》。(附图片)
图为印度影片《天鹅之歌》的一个场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