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农民育种家李登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12
第2版()
专栏:

农民育种家李登海
近些年来,培育高产夏玉米良种,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科技人员的奋斗目标之一。去年秋天,山东莱州湾畔的掖县西由公社后邓大队,青年科技队长李登海和他的队员们培育的“107×黄早四”和“4021×黄早四”两个杂交组合品种,分别以亩产1,553.7斤和1,542.17斤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我国北方地区夏玉米高额丰产的新纪录。大家高兴地称赞李登海是农民育种家。
李登海初中毕业回队时,后邓大队粮食产量低,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生产上不去,没搞好科学种田是重要的原因。1970年村里成立科技队,李登海积极报名参加了。干部、社员看出他是棵热爱农村、富有理想的好苗子,1972年选他担任了科技队队长。李登海上任后,抓了三件事:一是普查全大队的土壤情况;二是调查了全大队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的种子情况和作物栽培方法;三是带领科技队员刻苦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科技队情况明了,相应采取措施,1972年玉米试验田亩产超过了1,000斤。
大队党支部为了培养李登海,1974年送他到莱阳农学院去学习。当时,在农学院,学生没有心思学,教授和专家不敢大胆讲课。可是,李登海在课堂上认真听,在图书室里勤恳学,向教授、专家“打破沙锅问到底”。李登海对遗传良种和土壤肥料、作物栽培等课程特别学得深,钻得透。教“遗传良种”的刘恩训副教授了解到李登海在为培育亩产1,500斤的夏玉米良种而艰苦学习,当时,刘副教授也在探索、培育这个良种,他将保留的20多粒玉米种子,作为分离自交系的基本材料,交给了李登海,并表示愿意帮助他。
李登海从农学院回到队,就在那二十多粒玉米种子上下功夫,长年累月地搞测培、搞杂交,观察记录。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到1975年,初步培育的杂交种子亩产达到了1,313斤。而且具有抗病株型好,叶片上挺,棒大粒重等丰产性状,经过继续培育分离自交系,到1977年,小区试验田亩产又突破了1,400斤。
1978年,为了赢得时间,李登海经大队同意,千里迢迢到海南岛去培育种子。李登海和几个伙伴为了给集体节省用费,他们住的是自己扎的小茅草屋,吃的是自家带去的干萝卜丝。经过4个多月的辛劳和汗水浇灌,终于培育出新的良种。去年试种后,亩产达到了1,500斤。秋收时,地、县农业科研部门联合进行了考察验收,承认了这项不寻常的科研成果。
本报通讯员 任恩强 马旭光 姜世廷(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