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埃利翁和《五月的游行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13
第7版()
专栏:

埃利翁和《五月的游行者》
由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组织的法国当代画家让·埃利翁的画展最近在北京展出,引起我国首都观众的浓厚兴趣。
埃利翁是20年代登上画坛的。30年代,他已成为法国抽象派的名家。从1939年开始,他逐渐抛弃抽象的风格,向写实的风格过渡。人们认为,这是由于艺术的实践表明,舍弃具体物象的描绘,试图用抽象的点线面与色彩来观察世界和反映世界的抽象派,在现实生活面前愈来愈显得苍白无力了,而澎湃发展的社会生活和矛盾重重的现实,给许多善良、正直的艺术家们以刺激,使他们不愿长期沉缅于脱离内容的纯形式探索,而开始关心现实和希望用自己的创作干预现实。埃利翁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埃利翁1909年出生于奥尔纳省的农民家庭。他是个勤奋的劳动者,完全靠自学成名。他又是个正直的爱国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立即从侨居的美国赶回祖国,参加抵抗法西斯的人民运动。他曾被俘,但坚贞不屈,机智地越狱后继续战斗。他从事绘画近60年,赤诚地希望用自己的艺术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多采。尤其是后40年,他的艺术创作很有生气。他把写实和象征、抽象等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某些手法加以改造和变化,用以表现生活。在《花车与卖肉》、《过马路的人群》、《纽约的见闻》等风俗画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普通劳动者深挚、细腻的感情和敏锐的观察力。在大型装饰画《五月见闻》和写生《五月的游行者》、《献给柯恩本》等画幅中,作者表现了1968年5月巴黎学生游行示威,争取民主自由的场面。正如作者所指出,这些构图的素材“都是来自当时现场的记录”。他以形象的语言,赋予作品以进步的主题和无可争辩的现实主义精神。
埃利翁对我国人民怀有友好感情。他爱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高度赞扬我国当代美术家所取得的成果。他不顾年迈体弱和医生的劝阻,亲自来我国随展访问,为我国人民带来了法国人民的友谊。
·邵大箴·(附图片)
五月的游行者(局部) 〔法国〕让·埃利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