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读赵丹遗著《地狱之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15
第5版()
专栏:文艺新书

读赵丹遗著《地狱之门》
华然
赵丹同志遗著《地狱之门》,最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根据赵丹同志去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讲课记录整理而成的。当你捧读此书时,仿佛就象亲听“赵老师”生动而朴实、既有哲理性又富于幽默感的讲课,是艺术教育,也是艺术享受。
赵丹同志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大家开开窗户,透透空气,对于大家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可能有好处”。是的,读者将会从这本书里吸到清新的空气,汲取丰富的养料。作者在本书的三部分中,娓娓动听而又有所侧重地谈了他从童年起的演剧经历,分析、总结和介绍了他自己的和我国老一辈话剧艺术奠基人的表演艺术。文章夹叙夹议,诙谐多姿,启人思考,给人教益。
赵丹在谈到表演艺术的各种流派和一些有影响的观众喜爱的演员风格时,还穿插了不少有趣而珍贵的回忆。比如讲到魏鹤龄好忘台词的时候,作者回忆起周总理对他的关怀。周总理和文艺界同志的感情和关系是多么平等,多么知己,多么深厚!
赵丹的一生是很不平凡的。他为了追求和建立“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历尽艰辛,两次身陷囹圄,但仍毫不懈怠地在“地狱天堂索艺珠”。他在本书的第三部分里着重总结和分析了自己从演《十字街头》与《马路天使》,到《李时珍》及其他几十部影、剧的艺术实践体会,提纲挈领又有血有肉地归纳了五条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即:局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个性共性的问题;体验与体现的问题;要重视艺术形式和台词——语言的处理。他认为生活语言与艺术语言是有区别的,可是不能越轨,任何超过生活直感的东西,越出了它的规律,再加上所谓的美感装饰,都会导致虚伪的境地,破坏艺术的真实感。你想美,倒反不美,反不艺术。他很不赞成今天流行的那种拖腔拖调的朗诵,更反对把这种朗诵作为训练演员技巧的方法。他说,我们现在舞台、银幕上的人物,特别是正面人物,严肃有余,风趣不足,干巴巴的,单调死板,观众看了索然无味,这和缺少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大有关系。真是一语中的。我觉得,现在电影、戏剧语言中,概念化说教的毛病,或把自然形态的语言直接搬上舞台的毛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提高戏剧、电影的质量,同提高语言的质量是有直接关系的。我希望青年戏剧工作者能认真而仔细地听听赵丹的话,好好琢磨老一辈艺术家的经验之谈,对于提高自己驱使语言的能力,锤炼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是不无益处的。
作者在本书的卷首引用了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赵丹毕生的艺术实践和创造,正是按照马克思的话去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