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日本“官、学、民”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16
第7版()
专栏:

日本“官、学、民”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
新华社记者 俞宜国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居于世界第3位的“科学技术研究大国”。它所以能够在战后仅用35年的时间就达到今天的水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重视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据了解,日本在1978年度用于科学技术研究的资金为40,459亿日元,仅次于美国(11万亿日元)和苏联(7万亿日元);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为34.1万人,也次于苏联(965,000人)和美国(541,900人),列第3位。目前,日本采取了通称为“官、学、民体制”的科学技术研究体制,即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主要进行基础研究,国立和公立研究机关主要进行应用研究,民间企业则主要从事开发研究。所谓开发研究,是指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从实践中获得的成果为基础,制造出新的材料、装置和产品,建立新的体系、工艺流程等,或者对这些成果作出改良。这是一种各有分工而相得益彰的科学技术研究体制。
在这样的体制下,日本取得了许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日本在战后虽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基础研究却是日本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因为,日本一向主要靠引进、改良外国的尤其是美国的技术,以提高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由于基础科学技术短期内难见成果,研究资金周转慢,因此讲究成本和追求效果的、并掌握着科学研究主要力量的民间企业普遍“敬而远之”;不予重视。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日本科技方面面临的新课题。
进入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在原料、能源进口和产品外销方面遇到新的困难。日本学术界认为,要克服这些困难,保证日本经济继续发展,唯一的办法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找出路。因此,日本今年通过的1980年度《科学技术白皮书》确立了80年代要奉行“科学技术立国”的方针。白皮书要求对存在的弱点进行改革,并要“加强诸如振兴基础科学等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并且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从而增强开发自主技术的力量”。
日本科学技术厅去年就提出:“日本今后的研究开发须从历来的追随欧美向开发自主技术转变。”大平首相生前委托设立的一个由科学家、科技行政官员组成的小组今年提出的报告也强调,“今后必须确立和充实那种培育创造性的研究体制。”
根据“科学技术立国”的方针,经过多方酝酿研究,科技厅决定从明年起实行“流动研究体制”的新政策。据科技厅称,这个新体制的基本内容包括:确定“有可能成为将来重大技术革新的‘种子’”的研究课题,募集优秀的研究人员,任命“研究成绩卓著并有领导能力”的科学家为负责人,在其领导下建立由二十多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组;科技厅与各研究人员所属的单位签订人员借用和设施租用的合同;一项研究课题的研究期限约为5年,由科技厅出资金;研究成功,课题完成,该研究组即告解散,研究人员各回原单位;研究成果如专利等归科技厅和发明者共有,发明者所属单位也可以继承其权利。科技厅振兴局局长宫本说,这个体制的关键是任命研究组的负责人,科技厅将“不问日本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是优秀的科学家,就任命他做负责人”。
据认为,这种研究体制不仅可以发掘优秀研究人员的独创性,还可以动员、发挥现有科技研究人员和设施的潜力。
科技厅当前确定了4项“崭新而基础性”的研究课题:超微粒子;特殊结构物质;机能性高分子;完全结晶基本粒子。科技厅将根据这4项课题建立按“流动研究体制”设立的研究组,力争取得成果。据认为,如果有了突破,便将象半导体的研究成功那样,给有关的应用科学、技术革新和生产带来新的气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