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把造林的防护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18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把造林的防护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王作柱 高彦斌
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分,改造气候,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牧业生产。这些叫做林业的防护效益。同时,树林还向人们提供大量的木材和许许多多的工业原料、燃料、油料、肥料,等等。这些叫做林业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由于从上到下只讲林业的防护效益,不强调经济效益,使植树造林进展缓慢,延误了林业的建设速度。
山西省雁北地区是我国植树造林比较好的一个地区。解放以来,森林覆盖率由0.8%提高到13.8%。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造林成绩较为突出的地区,在过去的造林工作中同样存在着一个严重的教训,即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林业的防护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只讲防护效益,不重视经济效益。有的地方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强调了经济效益就要影响防护作用。不讲经济效益,植树造林就缺乏内在的动力,只好借助于行政命令。每年春季,各级党委层层召开电话会议,派出大批干部进行督战,大搞人海战术。但是,由于没有把造林同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起来,群众热情不高,多数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思想,至于树的死活,则很少关心。管理粗放甚至栽而不管的现象到处存在。少数地方还以“哄”、“骗”的办法对付上面的强迫命令。因此,尽管每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收效不大,经济效果很差。突出表现为“三低”、“一单”:一是成活率低。据统计,过去一般社队植树的成活率只有60%左右,不少地方年年植树不见树;二是保存率低。解放以来,全区造林面积累计为779万亩,而保存下来的只有目前的400万亩左右,保存率为52%;三是木材蓄积量低。据1974年调查,雁北平川区120万亩杨树亩均蓄积量只有0.3立方。右玉县国营林场30万亩20年生的杨树中,达到椽材以上的只占1.2%。全区相当一部分丘陵和山区的杨树成了
“小老头”。“一单”是树种单一,全区形成“杨树当家”的单一树种结构,影响了经济收入。
实践证明,凡是重视林业经济效益的单位,植树造林的速度就快,成活率就高。天镇县东沙河大队从1973年开始,接受了群众关于“要想富,多植树”的合理建议,全大队选优种、育壮苗、勤管理,六、七年时间,就基本上实现了绿化,覆盖率达到31.7%。树林不仅保护了农作物,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据统计,全大队四旁树的成材部分(椽材以上),目前积累价值已达150万元,人均670多元。由于看到了植树致富的远景,今年他们又开始试验地塄植树,成椽就伐,伐了再栽,四五年一茬,既不怎么歇庄稼,又增加经济收入。今春全大队地塄植树4万株,5年后仅此一项收入可达10万元,每人增加收入40元。
有的人认为当前主要矛盾是林木太少,因此首要问题是先把树栽起来,如果强调经济效益,就会影响造林速度。这只看到问题的一面。30年来,我们在林业建设上的一个突出教训,就在于脱离开群众的切身利益去号召他们植树造林,甚至搞强迫命令。造林必须依靠群众的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靠行政命令和一般号召是调动不起来的;只有靠党的政策,按经济规律办事,把林业生产与群众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起来,才能极大地焕发起广大群众的造林热情。
为了调动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必须全面宣传造林的意义和作用。过去由于没有指明造林对集体和个人的经济作用,使一些人产生了“远水不解近渴”的错误思想。实际上,造林既是为“后辈造福”,也是为“当代造福”,而且首先还是为“当代造福”。只要我们在充分发挥造林的防护效益的同时,也认真注意造林的经济效益,在什么地方植树,栽什么树,如何管理和采伐,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争取最大的经济效果,林业的发展速度就会要快得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