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坦桑尼亚的剑麻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18
第7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坦桑尼亚的剑麻之乡
新华社记者 吴让中
本报记者 李红
坦桑尼亚的坦噶专区,由于盛产剑麻,有剑麻之乡之称。进入坦噶专区时,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剑麻园,象一张张墨绿色的绒毯覆盖着辽阔的大地。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剑麻绳厂,还有剑麻地毯厂和以剑麻废渣为原料的制药厂,坦桑尼亚政府的剑麻局也设在坦噶市。
剑麻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用剑麻做成的缆绳,浸在海水里,不怕海水浸蚀,也耐磨损,拉力大,是航海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剑麻的原产地是墨西哥。1893年,一位德国农学家在坦噶专区的潘加尼县试种了62株剑麻,当地的气候和肥沃的红土正适合剑麻的生长。从此,剑麻就在这里繁殖起来。
半个世纪来,剑麻一直是这个国家的主要经济作物和赚取外汇的主要出口物资,因而有“非洲白金”之称。1964年是坦桑尼亚剑麻产量最高的一年,达23万吨。此后,由于世界化纤工业的兴起,坦桑的剑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1968年至1978年10年间它的剑麻产量下降了54%。为了拯救日趋衰败的剑麻工业,去年8月坦桑尼亚政府发起了“剑麻复兴运动”。
政府首先加强了对剑麻局的领导,制定了统一的销售价格,以对付国际竞争;在国内增加对剑麻业的投资,改善剑麻工人福利,改变剑麻园的经营管理方式。去年政府为剑麻业提供了4,500万先令的贷款,剑麻局花了3,200万先令购买拖拉机、汽车等设备。政府还增加了工人工资,如割麻工人由原来的月工资290先令提高到现在的400先令。同时实行超额奖励制度,改善工人劳动条件,激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在生产管理上,政府把过去剑麻局领导下的3个大种植区改为分公司,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自负盈亏。
剑麻复兴运动虽然刚开始,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发起运动以来剑麻园的割麻工人已由原来的6,000人增加到现在的九千二百多人,今年总的生产情况比去年好。去年只生产了8.1万吨剑麻,今年1至6月已经生产了4.1万吨,有的剑麻园已完成70%的生产指标。全国到年底完成9万吨的生产任务是大有希望的。不过,据剑麻局的官员说,在剑麻生产中还存在着缺少劳力、企业管理不善、设备陈旧和资金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世界最大的剑麻绳工厂——坦桑尼亚剑麻绳厂年产剑麻绳可达67,000吨,加上其他几个麻绳厂,坦桑尼亚每年可生产10万吨剑麻绳。这些产品除少部分供本国使用外,大部分出口。但是过去几年国际市场对剑麻绳的需求不振,价格疲软,致使这个工厂目前每年实际只生产45,000吨产品。西方国家生产的尼龙绳,抢夺了坦桑尼亚的传统国际市场。
今年以来,为了打开剑麻绳在国际市场的销路,坦桑尼亚剑麻局已向欧洲经济共同体、美国、加拿大、苏联和津巴布韦等国派出了推销小组,并已成交了9万多吨剑麻产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