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沪郊农村文化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20
第2版()
专栏:

沪郊农村文化新事
记者在农村采访,深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社镇文化中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上海东郊南汇县新场公社新场镇街容整洁大方,人们精神振奋,每天有三千多人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他们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以工养艺
新场公社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去年为全公社14个大队巡回演出120场,有锣鼓书、沪剧清唱、联唱、相声、歌舞,还演了一个大戏《挑女婿》和十几个小戏。他们还为公社举办文艺创作学习班4期、沪剧唱腔学习班3期、教歌手学习班、故事员学习班、美术培训班,有270多人参加学习。
新场公社的文艺活动的经费有自己的财源——文艺工厂。
文艺工厂每月18天搞生产,12天排练节目。全厂30名职工,全都经过考核,从公社范围内挑选出来的文艺多面手。
文艺工厂以生产变压器为主,产品稳定,保证职工有足够的精力从事文艺宣传活动。去年一年,文艺工厂收入79,000多元,自己动手盖起了200平方米的厂房,添置了生产专用设备,还为宣传队购置服装、道具、乐器、灯光、话筒等,为公社图书馆增购了图书,年终每人还平均分得500元,而工厂尚结余13,000元。文艺工厂职工成了这个公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一支骨干力量。
五块牌子“一家人”
镇上一幢老式房子里,开设了图书馆、阅览室、电视室、球室和棋室,六位工作人员,是镇上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组织者。门前却挂着五块醒目的牌子:镇文化馆、镇俱乐部、镇图书馆、镇少年之家和镇体委。他们采取“上面条线抓、下面统一抓,文体是一家、分工不分家”的办法,在配备工作人员时,注意选择有文体特长的同志,这样,许多工作就可以一起搞了。今年7月,按原计划要组织镇篮球联赛,偏巧体委的同志去市集训队学习。其他四个部门的同志便分头组织,照样使比赛打满了46场。镇党委的同志对记者说:“牌子挂五块,其实是一家啊!”
农村文化事业的热心人
新场公社文化站33岁的站长张治国一身兼数职。文艺宣传队的队长是他,文艺工厂的厂长也是他。他爱好文艺,吹拉弹唱样样能来。10年前,他高中毕业回乡后,看到农村有文化的新农民多了,而农村生活仍旧那样枯燥,决心用自己的特长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做些工作。在中学时,他就喜爱跳舞和乐器。到文化站工作后,他又学习搞创作、谱曲、摄影、灯光等。在宣传队他既是队长又是编导、演员。上海郊区农民爱看沪剧,张治国带着宣传队到区、县沪剧团观摩学习,移植、排演沪剧,受到社员群众和镇上居民的欢迎。
文艺工厂也是张治国倡议办的。他跑外勤、联系产品、征求意见,逐渐熟悉了一套供、产、销的规律。生产上去了,手头富裕了,文艺也搞“活”了。人们都说,新场公社文化工作搞得好,就是因为有了象张治国这样一批热心农村文化事业的人。
在新场,青年们开始讲文明,懂礼貌,健康成长。今年以来,这个镇没有发生一例青少年犯罪案。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促进了安定团结。街上那条60米长的画廊,不断更新着科技、文化方面的知识,也更新着人们的思想……。
《光明日报》记者 余传诗
新华社记者 赵兰英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