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队长得力 致富有方——记礼泉县袁家大队艰苦创业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20
第2版()
专栏:陕西通讯

队长得力 致富有方
——记礼泉县袁家大队艰苦创业的事迹
九宗山下的礼泉县袁家大队,是陕西省农村治穷致富的典型。去年,这个大队粮食亩产1,650斤。公购粮任务16,000斤,完成了232,000斤。社员口粮658斤,劳动日值2元2角,人均分配收入305元。全队45户、201人都住上了独门独院的二层楼。家家有自来水、电灯、青砖火灶。有41户有电视机。全大队公共积累达45万元,户均1万元,储粮6万斤。
1970年前,袁家大队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粮食亩产只有160斤,7年未交公购粮,7年未给社员分红。全大队除两户残废人,家家男劳力都当过队长,年底开会选不出队长来。社员说:咱队穷过了头!
十年来的巨变,挖挖袁家大队由穷致富的根子,事情还得从郭裕禄当大队长说起。
郭裕禄原是农中学生,1964年到咸阳当过合同工。1970年返乡时遇上选队长。有人主张让他“轮一次”试试看,于是他当上了第三十六任“轮流队长”。
当时25岁的郭裕禄,有志气把穷袁家改变过来。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收回欠款,为发展生产筹集资金。郭裕禄卖了自行车,连同母亲卖鸡蛋的积蓄,第一个还清了170元欠款。欠款120元的五叔郭振声得了第二。唯独哥哥郭富禄不作美,有能力盖3间新瓦房,却不还七百多元欠款。郭裕禄无可奈何,抹了“大花脸”,要他用缝纫机、自行车抵债。富禄看弟弟“六亲”不认,只好还了款。从此,哥哥不理他,社员却称他“黑老包”。郭裕禄这个“轮流队长”很快成了“信得过队长”。
新队长上任之后,大年初一就带领社员背着麻袋、担笼,登上九宗山拾羊粪蛋了。他们一粒一粒捏,一把一把抓,一天一麻袋。近处拾完了,又推着车、带上干粮,到40里外拾羊粪。妇女主任高秀琴白天爬山过壑,晚上和女社员挨村借宿。男社员无处投宿,蹲在山洞烤火。一连四个春节,共拾六万多斤羊粪。把不花分文的羊粪砸碎、掺水、堆沤后,比化肥效力大。社员们又用三年时间,破例打成了4口大井,开出了良田。到了1975年,全大队坡地都变成水平梯田,粮食生产稳步上升。
农无副不富。郭裕禄和他的伙伴们领导生产,抛开了只看见眼前二亩地的小农经济思想,他们起初是在高地上建砖窑,把土烧成砖,把砖变成钱。尝到甜头后,又建起石灰窑,担来离村很近的九宗山石头,烧石灰卖钱。后来,收入多了,他们又买来30头种牛,办起了牛场;还组织了基建队,冬闲承担外地房建。
和搞农业一样,袁家大队社员抓工副业生产也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1973年山洪暴发,全村一片汪洋。随着一声声巨响,房倒屋塌,砖窑、石灰窑也“飞”了。洪水洗劫后的袁家大队,兵分三路,一路下田扶苗,一路抢修砖窑,一路重建石灰窑。在社员大会上,郭裕禄说:不丧气,不怕苦,五年后定有个大变化。
五年后,一式青砖到顶二层楼从地上升起了。每户社员一个小院,一幢四至六间楼房,另加两间做灶房、储藏室的平房。家家都成了治穷致富的新农民。阎青云1972年搬来袁家时,全部家当只有一担,价值百元。今天,砖炕上、立柜里,满是缎面被子,毛巾毯,炕前摆的是电视机、写字台、沙发、茶几、大小立柜、收音机、自行车。储藏室满屋粮食。后院还养了自留牛。宋九富过去住“地窑”,儿子进城当了工人。去年7口人分细粮四千七百多斤,现金一千多元,儿子又把户口迁了回来,不久娶了媳妇。
84岁的老人郭志清,他是袁家村的历史见证人。他说:前清,洋人才骑自行车;今天咱村娃娃都骑自行车下地。前清,地主才有硬辘车;今天,咱村连胶轮车都淘汰了,用上了汽车。过去,住“地窑”子的人,不知天有多大;今天都住了楼房,坐在沙发上就可以从电视中看到外国。
本报记者 冯森龄 洪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