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选拔中青年干部值得警惕的一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22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选拔中青年干部值得警惕的一个问题
前不久,我去某地了解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情况。当地各级党委对这一工作都很重视,积极地进行选拔,有的已选到领导岗位。这些被提拔上来的干部,绝大多数是称职的,为群众所称赞。
在选拔中青年干部中,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提拔了一批干部,很多人犯过性质、程度不同的错误,他们大部分在粉碎“四人帮”以后,逐渐认识自己的错误,愿意改正。但是,也有少数人仍然坚持所谓“造反有理”的观点。其中有的表面装出“老实”、“积极”、愿意“悔改”的姿态,暗中却串连“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的“小兄弟”,发泄对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不满。个别人甚至扬言:“十年后你们看,××市还是我们的”,“几年来,他们叫咱们说清楚,有朝一日,咱们得叫他们说清楚,文革中给他们180度大哈腰,将来给他们360度大哈腰。”有的人察颜观色,奉迎吹拍,投领导之所好。目前,这些人有的还在领导岗位上,有的上级领导已予免职,下级机关又予复职;有的下台不久,又被当作选拔对象。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是:
一、某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路线不对头,对中央提出的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必须坚持的三条标准理解得片面了。忽视“德”的要求,没有着重看是否真正地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不从思想和政治路线上考察干部;只看一时一事,没有历史地全面地考察干部的思想品质。
二、对“文革”中提拔的干部,不作历史地考察,不看他们是否真正端正了思想政治路线、转变了立场,而是被一些人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觉得“好使唤”、“听话”,对他们失去了应有的警惕。
三、用派性观点识别干部。有些领导干部,“文革”中曾站在一派,或者为一派头头所保过。为感“恩”报“德”,如今,又反过来保派头头,不仅不清查这些人的问题甚至罪行,反而加以庇护、提拔、重用。
上述现象虽属少数,但已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警惕和不安。有的老同志说:“他们人数不多,能量不小,权落在这些人手里是个隐患,究竟是谁家的接班人?危险呀,我们实在不放心。”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这个问题已引起有关党委的重视,正着手解决。
本报记者 吴锡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