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山西省委和“西水东调”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24
第2版()
专栏:

山西省委和“西水东调”工程
本报记者 许仲英
昔阳县“西水东调”工程的问题,引起全国人民的普遍注意,人们希望进一步了解山西省委同这件事情的关系。
这些年,在山西的干部和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些话,山西有两个凡是:凡是大寨和昔阳做的照搬;凡是昔阳县委主要负责人说的照办。“西水东调”工程就是一个“照办”的典型。
1974年12月,昔阳县委的一个副书记,根据县委主要负责人的指示,向山西省水利局提出“西水东调”工程的设想。省水利设计院进行了考察,认为晋中的潇河,多年来都在浇灌榆次等县的农田,这项工程是“水利搬家”,抢别人的用水,效果不好。1975年5月,昔阳县委进一步提出“西水东调”工程的计划,要求省里投资2,029万元。省水利局认为这个工程不合理,而且投资不够,不能开工。那位副书记说县委主要负责人有指示:如果你们技术人员不赞成,我们自己可以设计。资金不够由县里解决一部分,县里抽调民工可以不算钱,如果还不够,就把工程标准压低一些,但一定要兴建这项工程。
1975年5月23日,山西省委开会,听取昔阳县委和省计委、水利局汇报。参加会议的几位省委负责人都不支持水利局,一致支持昔阳的意见。省委主要负责人说:“上这个工程我的兴趣挺大,如果工程搞好了,就可以改变20年来做水利工作的老规律和老概念。当然,工程艰巨,投资比较大一些。宁肯把山西所有项目抹掉,也要上。”于是,省委正式批准昔阳搞“西水东调”工程。
接着,省里成立了以省计委主任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拨款3,000万元,调了大批人员和各种物资支援“西水东调”工程。这项工程中,开凿沾岭山隧洞的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此隧洞连辅助性工程共33华里长,是我国目前铁路、公路和水道隧洞中最长者),省里指定由阳泉矿务局包建。为了赶时间,不等整个工程设计完毕,就下令全面开工。
1978年初,昔阳一位副书记又向省委转达县委主要负责人的意见,“西水东调”工程一定要在1980年成龙配套。于是,省委主管农业的书记指示:“省水利局应把昔阳工程做为第一任务,是重点的重点,就是困难再大也得解决。”省委另一位书记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支持“西水东调”工程中的具体措施,指定省计委、省建委、电业局、水建工程局直拨所需资金、物资和包建工程各个项目。一个劳民伤财的工程,成了全省的“重点的重点”。在工程进行中,昔阳一再提高标准,增添新项目,省委一一批准。投资额陆续追加到9,200多万元,超过昔阳原投资计划三倍半,占了1975—1979年国家给山西省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的十分之一。
党的三中全会提出调整任务以后,1979年6月,山西省水利厅向省委提出停建“西水东调”工程的建议。但是,由于昔阳县委主要负责人反对,省委不听取水利厅的意见,坚持继续施工。为此,省委主管农业的书记向水利厅说:“如果有什么问题省委负责,和你们没有关系。”以后省水利厅将“停建”改为“缓建”,再次向省委提出建议,山西省委今年1月才批准缓建。
今年4月,“西水东调”工程的问题被群众揭发,中央领导同志做了批示以后,山西省委7月22日向中央写了书面检查。承认这个工程经过省委批准并列入基本建设计划;是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没有按基建程序办事的情况下由省委批准开工的,省委还将这个工程列为全省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重点,并一味给以支持;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个人决定随意增加项目,乱改设计,增大投资的问题,没有及时检查制止,致使工程越陷越深,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三年之久才停下来。
事实说明,山西省委对“西水东调”工程的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山西省委主要负责人说:“宁肯把山西所有项目抹掉,也要上”“西水东调”工程。这不是仅仅说一说,而是真正付诸实施的。如原已设计可浇地50万亩的松塔水库,虽经水电部批准施工,但省委还是决定“抹掉”了。有的虽然没有完全“抹掉”,但实际上受到了影响,如有相当一批水利工程,因资金、人力、物力不足不能按时完工或配套成龙。
建国30多年了,现在,山西省140多万群众吃水困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有的地方往返120华里才能取到水,每天每人只能分二斤食用水。有不少地方长期食用高氟水,因而致病的人很多。近十几年来,国家每年拨给山西全省的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为1.5亿元左右。1975到1979年,每年省里拨给解决群众吃水问题的总投资,还不及“西水东调”工程中的观赏项目——关山水库的投资多。从指导思想看,山西省委并没有“雪中送炭”,多拿些投资去解决人民群众严重缺水的问题,而是“锦上添花”,照顾了某些特殊人物所在的地方(据省水利厅的材料,从昔阳调干部当县委书记的地方,几乎都有照顾)。
山西省委在批准诸如关山水库、李家庄渡漕、崇家岭风景区等追加项目的投资时,确实是尽量地、无条件地满足了某些人沽名钓誉的需要。但是,对于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方面极需解决的问题,就缺乏那样无微不至的关心了。
据“西水东调”工程停建后结算,省委批拨9,200多万元,已用掉了5,100万。山西水利厅的同志概算出一笔账:如果将5,100万元用于解决群众生活或发展生产事业,就可以基本解决100多万群众缺水吃的问题;可以使山西省现有80多个老灌渠配套,增加灌溉105万亩耕地的效益;可以改造晋北和晋中一带平原上300万亩盐碱易涝地,以改造后每亩增产粮食300斤计算,可增产9亿斤,比“西水东调”工程计划增产的粮食目标多30多倍。不惜浪费国家资财建设“西水东调”这个工程,究竟给群众带来什么好处呢?从表面看来仿佛是为了昔阳人民,实际上,他们是既出工,又贴粮,既流汗,又流血(在施工中,共死残195人)。到头来,只是千百万人的一场无效劳动而已。
在“西水东调”工程问题上,省委某负责人说过这样的话,只要昔阳县委主要负责人说了,“省委就照办”(省委另外一些负责人在其他场所也说过同一意思的话)。
事实正是这样,除了“西水东调”工程以外,在其他许多方面,不管前昔阳县委主要负责人提出什么意见,省委都是“照办”不误。例如,在干部问题上,昔阳县委主要负责人兼任了晋中地委书记,省委就将晋中各县的县委书记逐个换成他所挑选的干部。有一次,昔阳县委主要负责人坐汽车路过一个县,因为县委没有准备好招待饭,他大发雷霆,说这个县反大寨,省委很快就将这个县的县委书记调走了。在一次大会上,昔阳县委主要负责人指名点了一些县委是反昔阳反大寨的,省委就把那几个县的县委书记调走,换上了从昔阳调来的公社或大队干部当了县委书记,省委某负责人还向一个地委交代说:“省里给你们摆了两个样板,他们(指从昔阳调来的县委书记)怎么办,你们就怎么办,错了省委负责。”
山西的不少同志说,我们在山西的人,不知道是山西省委领导大寨党支部和昔阳县委,还是大寨党支部和昔阳县委领导山西省委?看了山西省委在“西水东调”工程问题上的态度,似乎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应有的答案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